這部紀錄片邀請到22位開國將帥和革命先烈的后代們擔任“特邀講述人”,,在攝制組搭建起的列寧室、紀念碑,、湘贛農(nóng)家等復原場景中,,面對鏡頭講述著發(fā)生在他們祖輩或父輩身上的故事,,使得這部“革命新史詩”更加可信、感人,。如陳毅安烈士的長孫陳正烈講述了他爺爺奶奶的愛情故事,,讓今天的很多年輕人也為之動容、流淚,。雖然革命時期的愛情很少能夠見面,,但只能通過鴻雁傳書來傾吐情愫的革命者的情書是我們今天難得的人生教材。在給戀人李志強的情書中,,身為國民革命軍中的共產(chǎn)黨員,、黃埔四期生陳毅安不僅坦言他還有另外一個外國戀人——馬克思,而且在北伐前夕給李志強的“愛字19號”的信中立下了這樣的誓言:創(chuàng)造世界的工農(nóng)們,,鬼氣沉沉的黑暗世界,。我們趕快地團結(jié)呀!要用我們赤色的血,染他個光輝燦爛,。
革命者不僅有崇高的信仰,,也有著豐富的感情,。1927年5月,,就在中共五大剛剛閉幕后的第二天,,國民革命軍第二軍教導師第三團第三營七連黨代表陳毅安在一個拆開的信封背面給戀人李志強寫了一封長信,心中傾訴了相思之苦:“我怕聽流水澎湃的怒潮聲,也怕看船頭晶晶似的明月,,更怕聽旅客中談論青春年少的樂趣,,生別離的悲哀,。”但共產(chǎn)黨人更深知革命者不可纏綿于兒女情長,,陳毅安在信中抒發(fā)的革命豪情是那么自然:“思前想后,,除了我們努力革命,,再找不到別的出路,,把一切舊勢力鏟除,,建設我們的新社會,這個時候才能實現(xiàn)我們真正的戀愛,。”
最終,,革命者為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中國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包括自己的愛情,。1931年3月,,當李志強又接到了陳毅安的傳書,信封上那熟悉的字體,,讓她欣喜若狂,。但當把信封拆開,瞬間五內(nèi)俱焚,。信封里,只有兩張空白的信紙,。而這是陳毅安在參加大革命時就與她的約定:如果犧牲了,,就會托人寄回一封無字信,。
《你從井岡山上來》不僅讓很多年長者,、中年人被深深感動,不少年輕人也追著看,。為什么會這樣,?原來,,其制作團隊幾乎都是90后甚至95后,,他們和當年井岡山上的革命者可以稱得上是“跨越時空的同齡人”,,這種“同齡”也讓制作團隊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首先讓自己的心靈受到極大震撼:革命者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卻一直胸懷天下,,而同樣年齡的我們呢,?在這種極大震撼之后,他們展現(xiàn)的故事也感動了更多人,,有血有肉的革命故事極大激發(fā)了年輕人對黨和國家的熱愛以及對現(xiàn)實生活的熱情,,這也是不少觀眾被這部紀錄片稱為“革命新史詩”的一個重要原因。
新華社聯(lián)合國9月29日電(記者尚緒謙)敘利亞副總理兼外長穆阿利姆29日在聯(lián)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fā)言時,,要求所有未獲敘政府允許的外國軍隊立即無條件撤出該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