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地鐵2號線是華中科大“最牛校車”,?全線5個站可到該校)
華中科技大學站D出入口就在學校正大門口,。記者郭佳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2月20日訊19日,,地鐵2號線南延線開通試運營,,與此同時,,一條關于“華中科技大學最牛校車”的帖子也在網上流行,在這條新開的地鐵線路上,,華中科技大學一校獨占四個地鐵站,,網友們戲稱南延線稱為華中科技大學的“最牛校車”,。
“珞雄路站到了,請到華中科技大學紫菘小區(qū)西十二樓的乘客在此下車,;華中科技大學站到了,,請到華中科技大學的乘客在此下車;光谷大道站到了,,請到華中科技大學東九樓的乘客在此下車,;佳園路站到了,請到華中科技大學韻苑學生公寓的乘客在此下車,。
你分清了嗎,?橫跨地鐵四個站,怪只怪華科太大,!
最可怕的是以為坐了四站就出了華中科技大學,,哪知坐了十幾站后(南延線和2號線貫通運營):
下一站青年路,,有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的乘客可以在本站下車?!?/p>
這個名為“華中科技大學最牛校車”的帖子一出,,網友們都在熱議轉發(fā),為此,,長江日報記者專程前往華中科技大學打探一番,。
多校合并,跨地域廣
華中科技大學,,由原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y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于2000年合并成立,,這也是帖子里所言為何有五個地鐵站都與華中科技大學有關的原因,。
南延線珞雄路站、華中科技大學站以及光谷大道站所到達的區(qū)域是原華中理工大學的區(qū)域,,佳園路站惠及的區(qū)域是以前的武漢城市建設學院,,而“坐了十幾站”又到達的青年路站,是原同濟醫(yī)科大學的校址所在,。如此看來,,這篇網帖說的并沒有錯,確實地鐵2號線上,,有五個站可到達華中科技大學,。
短短4公里,公交車走30-40分鐘
華中科技大學校區(qū)可大致分為西區(qū)和東區(qū),。目前在珞喻路上有六個大門,,從光谷廣場方向至佳園路方向,分別有南三門,、南二門,、南一門(華中科技大學正大門)、南四門和南五門,。
在南延線開通前,,全校師生前往光谷廣場休閑娛樂或搭乘地鐵時,有兩種形式,,在校外坐公交車到達光谷廣場站,,或在站內坐校車到達西區(qū),從魯磨路上的西小門出去,,步行至光谷廣場,。特別是住在東邊的師生以及校內家屬,從出門到光谷廣場要花費1小時時間。
大三學生鄭元志住在東邊的韻苑公寓,,地鐵開通前他前往光谷廣場,,試過幾次從南五門旁的東小門出去,坐公交到達光谷廣場,,但他很快放棄了這條線路,。“別看從南五門到光谷廣場在珞喻路上就短短4公里左右,,可坐公汽常常需要40多分鐘,。”鄭元志對長江日報記者說,。后來,他選擇坐校車從東邊韻苑宿舍區(qū)到西邊紫崧宿舍區(qū),,從西小門出去到魯磨路,,再步行至光谷廣場。這條線路從時間和路程上也沒方便多少,,但“至少不會坐在公交上眼看著光谷廣場就在眼前,,偏偏到不了?!?/p>
除了學生,,華中科技大學還有教師家屬居住區(qū)和相關的配套設施,整個學校的人口達十幾萬,,相當于一個規(guī)模不小的大學小鎮(zhèn),。辜女士是學校教師家屬,家住在校內偏東的教師居住區(qū)域,。在漢口上班的她常常從家里步行45分鐘到地鐵光谷廣場站搭乘地鐵,。“我從南四門體育館旁的側門出去搭乘公交到光谷廣場要40多分鐘,,或者坐校車到西邊,,有時幾趟校車爆滿,等半小時都上不去,,一樣花時間,,所以,干脆步行走去算了,,就當鍛煉身體了,。”辜女士對長江日報記者說,。
不同地鐵站適合校內不同區(qū)域的學生
南延線通車后,,對華中科技大學的師生和家屬來說,確實太方便了,。長江日報記者探訪發(fā)現(xiàn),,從珞雄路站D出站,,向東走不到100米就是地鐵C出入口,這兩個出入口離南三門最近,,住在西邊的師生從南三門出校門進珞雄路站最方便,。
地鐵華中科技大學站的D出入口在學校正大門即南一門門口,坐校車到達南一門的師生,,或南一門附近的師生在這里一出門就可看到地鐵站,。同辜女士一樣住在家屬區(qū)的居民可從南四門出校門,向西走沒多遠就是華中科技大學站的C出入口,。
住在東邊韻苑公寓的學生,,選擇則更多了。從南五門旁的東小門出來,,直行過大馬路步行600米可到地鐵佳園路站,,如果不想過馬路,可向西行700米在地鐵光谷大道站進站搭乘地鐵,。
劉春楊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化學專業(yè)的在讀博士生,,家在合肥肥西縣,。1月31日凌晨,他從學校宿舍離開后失蹤,。截至2月11日,,劉春楊已失蹤12天。
中科大博士失聯(lián) 1月31日凌晨4點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化學專業(yè)在讀博士生劉春楊走出宿舍,,一路向北,約2小時后行至董鋪水庫附近后便消失不見,,至今已失聯(lián)13天。
新華社合肥1月8日電(記者劉美子)8日上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徐銅文教授研究團隊與合作單位完成的“均相離子膜制備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