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海嘯15周年
原標題:15年前的今天,一場載入史冊的災難來了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fā)生里氏9.1級地震,,并引發(fā)大海嘯,,造成印度洋沿岸國家公眾生命和財產的重大損失,,近30萬人罹難,50多萬人無家可歸,。其破壞程度之大,、影響范圍之廣都為人類歷史上所罕見,。
海嘯發(fā)生后,英國媒體有這樣一則報道,。
在海嘯襲向泰國普吉島的一個海灘前,,跟爸爸媽媽來此游玩的英國一位年僅10歲的女孩蒂莉·史密斯,敏銳地發(fā)現遠處海水突然不平靜起來,,海水開始出現泡沫,,水流的速度也在加快,且急速退后,。
憑借自己在地理課上所學的有關海嘯將發(fā)生的知識,,蒂莉迅速辨識出海嘯即將到來的跡象,讓父母提前發(fā)出警報疏散了海灘上的游客,,從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演繹了一段傳奇故事。
印度洋海嘯15周年
15年過去,,你對地震海嘯的知識了解多少,?
海嘯來襲該如何應對?
今天,,有請中科院院士,、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陳颙,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丁志峰研究員,,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主任張曉東研究員三位專家給我們講講地震和海嘯那些事兒——
15年前的今天,,發(fā)生了什么?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噴發(fā)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變化所產生的具有超大波長和周期的大洋行波,。
地震海嘯是海洋中發(fā)生地震時,海底突然發(fā)生很大的垂直運動,,造成整個海水急劇抬升,,并向外傳播,于是產生海嘯,。
印度洋海嘯15周年
海嘯可以傳播很遠,,一般可傳播數千千米而能量衰減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數千千米之遙的地方也遭受海嘯災害,。
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近海是印度—澳洲板塊和亞洲板塊碰撞的地方,。
地震發(fā)生時,長期積累的彈性能量瞬間釋放了出來,,其中一個板塊急劇地逆沖到另一個板塊之上,,上千千米長,、幾百千米寬、幾千米深的海水瞬間被抬高了幾米,,然后以波動的方式向外傳播,。這就是印度洋海嘯產生的過程。
印度洋海嘯15周年
“印尼地震的震中為無人居住的海洋,,地震本身造成的傷亡不大多,。但地震產生的海嘯襲擊了幾百、幾千米外不設防的人口密集的海岸帶,,故災害嚴重,。”陳颙院士說,,這次由印度洋地震引發(fā)的海嘯隨之波及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泰國,、印度,、馬來西亞、孟加拉,、緬甸,、馬爾代夫等國,進而造成更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據美國地質調局Geist模型計算得到的海嘯傳播時間統計數據顯示,,印尼地震產生的海嘯波傳到斯里蘭卡和印度只需2-3小時,這與噴氣式飛機的速度一樣快,。
印度洋海嘯15周年
“往水里扔小石頭,,水面就會產生波紋。波長越長,,意味著參與運動的海水越多,,波長越短,就只有海水表面薄薄一層水參與了海浪的運動,?!标愶J院士介紹,當時的Jason 1號測高衛(wèi)星在地震后2小時沿129軌道由南向北穿過印度洋,,接近印度的Bengal灣,,這時海嘯波正好在印度洋上傳播,測得印度洋面波長竟達到約500公里,,“要知道,,地球最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距離不過10公里左右,這樣造成的沖擊力是巨大的,?!?/p>
“海岸邊就好像被全部清空了一樣,,剩下光禿禿的地面?!痹鴧⑴c過印尼地震救援的張曉東回憶到,,海嘯發(fā)生后,巨大海浪襲擊城鎮(zhèn),,瞬間摧毀房屋,,一度把殘骸往岸上沖了有3、4公里遠,。
印度洋海嘯15周年
“海嘯比地震所造成的房屋倒塌侵害還要嚴重的多,,房屋倒塌仍留有縫隙,人尚且可以呼吸,,但海嘯的發(fā)生就在幾分鐘內,,根本來不及躲?!?/p>
全球地震海嘯災害多發(fā)嗎,?
全球9級和9級以上的大震是不多的,自1833年到2011年這170多年來約共發(fā)生過12次,。9級和9級以上的地震屬于巨形大震,,因它的震源斷層面積和錯動幅度特別大,即震源形體特大,,還具有成群出現的特征,。
1837-1877年的40年中發(fā)生了5次9級和9級以上的大震,隨后間隔了75年,,在1952-1964年這12年中又發(fā)生了4次巨形大震,,隨后又間隔了40年,于2004年在印尼蘇門答臘發(fā)生了9.3級地震,、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發(fā)生了9級地震,,損失慘烈。
震級是表征地震強弱的量度,,是劃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級。
單位是“里氏”,,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
釋放能量越大,,地震震級也越大,。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大約32倍,;每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
也就是說,一個6級地震相當于32個5級地震,,而1個7級地震則相當于1000個5級地震,。
是不是所有大地震都會引發(fā)海嘯?
這可不一定,。陳颙院士告訴記者,,由地震引發(fā)的海嘯必須滿足三個條件:深水、大地震和由深變淺的海岸地形,。
印度洋海嘯15周年
日本幾次主要地震引發(fā)的海嘯災害,,多數海嘯來源于太平洋一側。譬如著名的“明治海嘯(1896)”“昭和海嘯(1993)”
達爾文還曾在他的探險日記中記載了1835年智利大地震產生的海嘯,,他感慨道:“人類無數時間和勞動所建樹的成績,,只在一分鐘內就被毀滅了?!?/p>
海嘯來了,,該怎么辦?
地震海嘯發(fā)生的最早信號是地面強烈震動,,地震波與海嘯的到達有一個時間差,,正好有利于人們預防。
如果感覺到較強的震動,,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入海口,。
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注意電視和廣播新聞,做好防海嘯的準備,。
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fā)生幾小時后到達離震源上千千米遠的地方,。
如果發(fā)現潮汐突然反常漲落,海平面顯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襲來,,都應以最快速度撤離岸邊,。
印度洋海嘯15周年
“中國的近海,譬如渤海的平均深度約為20米,、黃海的平均深度約為40米,、東海約為340米,它們的深度都不大,,只有南海的平均深度為1200米,。因此,我國大部分海域地震產生本地海嘯的可能性比較小,,只有在南海和東海的個別地方發(fā)生特大地震,,才有可能產生海嘯,。”陳颙院士說,。
但不能因為可能性較小,,就疏于防范。
我國地處世界上兩個最大地震集中發(fā)生地帶――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fā)達,。
我國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國家,,也是蒙受地震災害最為深重的國家之一。
印度洋海嘯15周年
印度尼西亞地震海嘯災難如此嚴重,,除了災害本身破壞性大以外,,對于海嘯災害的預防不足,公眾災害意識不強,,也是造成這次災害巨大的重要原因,。所以平時多掌握一點防災知識,關鍵時刻就可能挽救鮮活的生命,。
丁志峰介紹,,目前,中國地震局正與東盟國家合作,,推進實施中國-東盟地震海嘯監(jiān)測預警系統項目,;同時我國已在“一帶一路”沿線巴基斯坦、阿爾及利亞等國家建成了40多個地震臺站,,嚴陣以待實時監(jiān)測著地震的一舉一動,。
陳颙院士表示,減輕海嘯災害主要有三個途徑:海嘯災害的預測,,早期預警和發(fā)生災害后力爭把災害減到最小,。
專家一致認為,開展經常性的防災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公眾防災科學素養(yǎng),,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才能有效防范災害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