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拜月的傳統深遠,,起源于先秦,至少有兩千多年歷史,。漢代《禮記》中的“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證實了秋季拜月儀式的古老定制,。而“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在西漢《淮南子》中得到詳盡記載,,促進了民間賞月習俗的形成。
唐朝時,,八月十五賞月成為流行,,諸多詩人如白居易,、劉禹錫留下了描繪“玩月”之樂的佳句?!堕_元天寶遺事》中還記錄了一段唐玄宗與楊貴妃的賞月往事,,遺憾的是,為貴妃建“望月臺”的愿望因安史之亂未能實現,,那成為了楊貴妃生命中最后一個中秋,。
宋代,尤其是宋太宗時期,,八月十五被正式定為中秋節(jié),,節(jié)日慶祝活動日益豐富,,包括品嘗新酒,、食蟹及各種應季水果。文獻中雖有“玩月羹”的記載,,卻未提及月餅,。
直至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覽志余》和劉若愚的《酌中志》才首次明確描述了中秋吃月餅的風俗,,象征家庭團圓,。古代月餅尺寸龐大,直徑可達兩三尺,,需全家人共享,,體現了團圓的寓意,與現代小巧便捷,、便于個人食用的月餅有所不同,,后者雖方便,卻少了些分享和團聚的感覺,。
9月16日,,在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qū)海龍村,村民和游客共同分享了一個直徑一米的月餅,,這一場景仿佛是對古代中秋團圓傳統的現代回響,。
在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博物館,游客有機會拿起復原的8000年前石器,,如石鏟,、石斧,親身體驗新石器時代查海先民的勞作生活,。這些工具不僅外形模仿古版,,材質也力求一致,讓人仿佛穿越回史前
2024-06-25 14:08:287000年前先民集體議事場景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