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月球樣品首批研究成果
月球背面42億年前就存在巖漿活動,,約28億年前仍存在年輕的巖漿活動,。11月15日,嫦娥六號月球樣品首批研究成果發(fā)布,,揭示了月背火山活動歷史,,為更好地開展月球演化研究提供了關鍵科學依據(jù),。相關論文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和《科學》在線發(fā)表。
這些研究填補了月背巖漿活動研究的重要空白,。國際科學界認為,,月球正面最古老的月海火山活動可追溯至40億年前,。我國科學家基于嫦娥五號月球樣品發(fā)現(xiàn),,月球正面20億年前仍存在較大規(guī)模的巖漿活動,在1.2億年前還存在小規(guī)模的火山活動,。然而,,月球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殼厚度,、巖漿活動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開展月背巖漿活動研究并進一步揭示月球“二分性”的形成機制是月球科學研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嫦娥六號任務首次完成人類從月球背面采樣的壯舉,,帶回1935.3克珍貴樣品,為開展月背相關研究提供了難得機遇,。在此之前,,人類獲取的所有月球樣品均來自月球正面,對月球背面的認識主要基于遙感研究,。
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獻華院士,、李秋立研究員與國家天文臺團隊,從5克月球樣品中分選出108顆大于300微米的玄武巖巖屑,,定年結(jié)果顯示,,嫦娥六號著陸點在28.07±0.03億年前存在火山活動。其中一顆高鋁玄武巖巖屑揭示,,月球背面42億年前存在來自富集克里普物質(zhì)源區(qū)的火山活動,。這表明,月球背面火山活動至少持續(xù)了14億年以上,,且月幔源區(qū)經(jīng)歷了從克里普物質(zhì)富集到虧損的轉(zhuǎn)變,。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徐義剛院士、高級工程師張樂領銜的團隊研究確認,,嫦娥六號低鈦玄武巖形成于28.3億年前的火山噴發(fā),。他們的研究還表明,,月海玄武巖的分布除受月殼厚度影響外,月幔源區(qū)的物質(zhì)組成也是重要的控制因素,,刷新了傳統(tǒng)認知,。
多位審稿人評價這些發(fā)現(xiàn)“令人興奮”,“為認識整個月球的地質(zhì)歷史提供了獨特的視角”,。6月25日,,嫦娥六號月球樣品被帶回地球,11月15日首批科學成果亮相,,標注了中國科學家探索未知的高度,,也見證了中國科研的速度。隨著對嫦娥六號月球樣品研究的不斷深入,,中國將在人類探索宇宙的征程中不斷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