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長在山西這片被稱為“煤炭之鄉(xiāng)”的土地上,煤炭資源滋養(yǎng)了經濟,,也深深融入了文化和生活。這里,,煤炭與民俗結合,,誕生了獨特的文化符號——旺火。懷仁的春節(jié)年味不僅彌漫在空氣中,,更燃燒在每一堆熊熊燃燒的旺火中,。那火光是懷仁春節(jié)的獨特標志,也是我心中永遠的記憶,。
旺火又叫“攏火龍”或“大旺火”,是晉北地區(qū)春節(jié)期間流行的社火民俗活動,。懷仁這一習俗尤為興盛,可追溯至明清時期,。當時,,煤炭資源豐富的懷仁地區(qū)已有燃煤旺火祈福迎春的傳統(tǒng)。據清乾隆《大同府志》記載:“元旦,,壘熾炭于門,狀若小浮圖,,名曰‘旺火’,。”旺火寓意六畜興旺,,萬事吉祥順意,,來年日子更紅火,。
再次站在家鄉(xiāng)街頭,內心涌起一股暖流,。小時候除夕夜,放完開門炮后,,爺爺會帶我到院子里點燃旺火,。他手持柴火,目光專注而慈祥,,火光照亮他蒼老卻溫暖的臉龐。那一刻,,家的溫暖和親情在我心中生根,。爺爺講起旺火的故事:傳說天帝會在交歲之時火燒奸頑,火神為救民眾,,告訴人們點火避災。于是家家戶戶點燃柴火,,并扭動身體,,成功瞞過天帝。為感火神之德,,除夕夜點旺火的習俗流傳下來,。正月初一、十五,,各家男性會在院子里壘起規(guī)模較小的旺火,,主要用大塊煤炭壘成塔狀,外貼寫有“旺氣沖天”,、“五谷豐登”等字樣的大紅條聯(lián),。大家也會默默比較誰家的火堆大,、著得旺。這場無聲的較量,,比拼的是對生活的熱忱,。
聽了旺火的故事,我對它有了更深的理解,。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旺火源于先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承載著光明、溫暖與希望,。它不僅驅散冬日寒冷,,還在辭舊迎新時寄托人們對未來的美好祝愿。無論走到哪里,,我都將這份記憶深埋心底,。
時光荏苒,,如今我們都搬進了高樓,兒時院落里的旺火漸漸消失。但隨著時代變遷,,懷仁旺火習俗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2011年春節(jié),懷仁旺火習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為其傳承和發(fā)展提供了更大平臺,。公共旺火規(guī)模宏大,,造型講究,搭建需精選煤炭,,切割方正,,造型呈寶瓶狀,并逐年增高,,寓意一年更比一年好,?;瘕埌嗍菓讶蕦I(yè)壘旺火的班社組織,傳承人大都有三代以上的師傳譜系,。如西關村火龍班傳承人武雪峰,,負責旺火的定位、控數(shù),、壘砌等工作,,是懷仁旺火民俗文化傳承的重要力量。
現(xiàn)在,,除了傳統(tǒng)家庭旺火,懷仁市還會舉辦大型轉旺火活動和踢鼓秧歌表演,,成為春節(jié)社火的重要內容,。方圓百里的人們前來觀賞,簇擁在火光周圍,,圍著最大的旺火“轉火龍”,正轉三圈,,反轉三圈,,祈求“旺運”。在燃燒的火光中,,我總會想起那個熟悉的場景——院子里,,我和爺爺一起點燃旺火的畫面。旺火的光芒依舊溫暖如初,,照亮我們的過去,,指引未來的方向,。
除夕是全家團圓的日子,,也是幸福流淌的日子,。今年的春節(jié)尤為特別,,因為它標志著首個“人類非遺版”春節(jié)的到來
2025-02-02 09:08:58文化中國行非遺雅韻中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