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次相親,男生問我'有房嗎,?月薪多少?能接受和公婆住嗎,?'--我突然想起18歲那年,喜歡一個人只要他運動會贏了比賽,。"
從24歲到28歲,我見過:
-第3個相親對象,,因為我穿短裙說"不適合娶回家",;
-第6個,,算完我年薪后說"你的收入配不上我的房貸",;
-第9個,剛見面就掏出"生
育計劃表",說"頭胎必須生兒子",。
直到上周遇見阿林,,他遞來的簡歷寫著:"愛好是收集冷門電影票根,,擅長做糖醋排骨,能接受女生不會做飯",。我們坐在咖啡廳聊了3小時,,沒提房車存款,只聊到《愛在黎明破曉前》里的維也納漫步--原來"合適"不是表格上的匹配度,,而是他懂你收藏的小眾香水,,你懂他攢了3年的樂高。
媽媽說"別挑了,,差不多就行",但經(jīng)歷過10次"差不多"后才明白:"喜歡"可能是荷爾蒙,,但"合適"是他愿意和你一起對抗世俗的標準,,是兩個靈魂在現(xiàn)實里的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