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馮倩今年32歲,,職業(yè)是律師,需要經(jīng)常出差,。結(jié)婚生子前,,她從未感到出差住酒店會是一種享受的事。如今,,兒子4歲,,她漸漸開始愛上了去外地出差。
出差通常會花費她兩三天,,她會選一家舒服些的酒店,,處理完工作后,回到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房間,,看看電視,、看看書,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發(fā)一會兒呆,。
這種神經(jīng)上的放松在家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4歲的男孩正是調(diào)皮的時候,,只要馮倩在家,,兒子就會無時無刻不纏著她,她拿我們的采訪電話打比方,,“比如我打個電話,,他可能就會在一旁故意哭鬧”。
馮倩猜測,,也許因為幼兒剛出生時接觸的第一個人是媽媽,,也許因為某種“天生的生理鏈接”,,哪怕丈夫承擔(dān)幾乎同等的客觀工作,兒子也更依賴馮倩,。他會告訴馮倩,,“媽媽不在家的時候我都很乖”,可媽媽一旦在家,,孩子就會“肆無忌憚”起來,。
休產(chǎn)假的10個月內(nèi),馮倩感到心力交瘁的程度較之工作更甚,。
她知道自己屬于焦慮型母親,,在家的時候,每一根神經(jīng)都是緊繃的,,“擔(dān)心他(孩子)什么時候要喝口水,,什么時候該睡覺了,什么時候不作聲了”,,即便家里有老人幫忙,,馮倩也感覺自己恨不得24小時眼睛長在孩子身上。
還好有工作,,工作成為馮倩某種意義上的“避難所”,。有老人在家的時候,馮倩即便沒有工作要處理,,她也會去律所辦公室待著,,看看電視,看看書,,即便什么也不做,,大腦也比在家時更放松、平靜,。
但一切當(dāng)然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不可逆的變化,,以前出差的時候,馮倩幾乎都會給自己留半天時間,,在當(dāng)?shù)爻鞘泄涔洹,,F(xiàn)在,離開家超過兩天,,她就會迫不及待返回家,,去面對另一個需要自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