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卓敏說,自己是位“70后”,在自己年紀比較小的時候,,就接觸到了古箏。在上世紀80年代,,她是揚州第一批學(xué)習(xí)古箏的孩子。從此,,她就踏上了藝術(shù)的道路,。她先后師從古箏演奏家潘妙興、閻愛華教授,、趙登山先生學(xué)習(xí)古箏,,曾數(shù)次在全國、華東各省市各大器樂比賽中獲獎,。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又接觸到了古琴藝術(shù),,并一下子迷上了古琴,。“古琴的聲音空靈悠遠,,無論是演奏者,,還是聆聽者,都是一種極為高雅的享受,。特別是古琴和中國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吻合,,演奏古琴,能夠讓人物我兩忘,,是一種極大的享受,。”
自從擔(dān)任中國—北歐文化協(xié)會副秘書長后,,臧卓敏也不斷促成中國和北歐各國之間的藝術(shù)交流,。因為她的英文水平較高,,所以在交流方面沒有障礙,這些年舉辦的幾場文化交流,,都取得了不錯的反響,。“這次受邀擔(dān)任榮譽評委,,我也想把中國的古琴藝術(shù)帶過去,其實他們對中國古琴都有聽說,,但沒有親見,,我希望這次的挪威之行,能夠推廣中國古琴,、中國文化”,。
古琴在北歐的推廣和交流一直還是個空白,這次的活動確實具有深遠的意義,,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想象不同國度不同樂器在情感的表達上或許有想通之處。
古琴曲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音樂,,常常能感人入心,。從此有了一種和淡、恬淡,、靜淡和古淡的審美意識,。琴曲"孤高岑寂"、"淡而會心",,具含蓄之美,,其意境深遠,只有經(jīng)過長時間的修養(yǎng)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意境,??侦`跌蕩與禪之直抒性靈不謀而合。禪之最高境界為不立文字和當(dāng)下了悟,,此實為最虛,、最靈動之化境。音樂本身本不需借助文字說明而明心見性,,琴樂所追求意境之深,、之遠、之靜是必須講求與心之虛靜相配合,,能達到如此此,,可說是到達禪的境界,此之所以琴亦有琴道,、琴禪之稱,。而不論哪種藝術(shù)樣式,,最終都是關(guān)照生命本身。
今天,,在東方或在西方,,看天地、看自我,、看眾生的心念都會成為人們心底的終極關(guān)懷,。無論我們是何種膚色,身在何處,,我們都有可以在夜闌人靜之時欣賞或彈奏一段樂曲,。靜態(tài)的、簡單的,、含蓄的,、古淡的、陰柔的,、抒情的,、典雅的,但一定可以順應(yīng)自然,,古今一體,,中西合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