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一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譜寫的《黃河大合唱》曾響徹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為全民族抗戰(zhàn)注入強大精神動力。然而,,在冼星海的音樂人生中,,還有著一段罕為人知的故事,。
2013年9月,作為國家元首首次訪問哈薩克斯坦的習近平主席,,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fā)表的演講中深情地講述了這個故事:“1941年偉大衛(wèi)國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在舉目無親,、貧病交加之際,,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接納了他,為他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家,?!?/p>
2024年7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媒體發(fā)表的署名文章中寫道:“80多年前,,中哈兩位音樂家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在阿拉木圖相識相知,,結下了跨越國界的兄弟情誼?!?/p>
這段被習近平主席反復提及的故事是音樂家冼星海生命最后兩年在異國他鄉(xiāng)度過的一段真實音樂人生,。2017年,在中哈兩國領導人見證下,,以這段故事為藍本創(chuàng)作的電影《音樂家》在阿斯塔納開機,。年輕一代的中哈電影人用藝術的方式向更多人講述著這段關于音樂、友誼,、文化友好交流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偉大斗爭的感人故事,。
電影《音樂家》海報,。
6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主席赴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出席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6月13日,,這部電影在冼星海的出生地澳門特別展映,當那段熟悉的樂曲再次響起,,仿佛又將人們又帶回了那個80多年前的冬天,。一段音樂人生,奏響世界人民反壓迫抗侵略的強力和音
1942年冬天,,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的街頭,。
一個抱著小提琴的中國年輕人貧病交加,居無定所,。路過的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看出了這個年輕音樂家的窘迫,,將他帶回了家。彼時,拜卡達莫夫并不知道這位化名“黃訓”的年輕人就是寫出曠世之作《黃河大合唱》的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
原來,,冼星海于1940年受中共中央委派,化名黃訓前往莫斯科,,為延安拍攝的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制作配樂,,中途因蘇聯(lián)遭遇納粹德國入侵而回國受阻,輾轉流落到哈薩克斯坦,。
冼星海,。
在物資匱乏的戰(zhàn)爭年代,,拜卡達莫夫用行動踐行著哈薩克族“在饑餓的時候分食最后一塊面包”的諺語。
拜卡達莫夫的女兒拜卡達莫娃在采訪中說,,當時食品憑票供應,,數(shù)量少得可憐,“奶奶在房前屋后種了土豆,、胡蘿卜,,再把土豆拿去換油和其他東西,一家人勉強度日,?!笨粗呛#棠炭傂奶鄣卣f“太瘦了”,。寒冬里,,冼星海沒有御寒的外套,“奶奶一針一線地把一件舊外套按照他的身材改好,,送給他”。
拜卡達莫娃家中擺放著父親拜卡達莫夫的畫像。
盡管語言不通,,兩位音樂家卻以音樂相交,。畢業(yè)于巴黎音樂學院的冼星海給拜卡達莫夫傳授指揮和作曲經(jīng)驗,給拜卡達莫夫家的孩子們吹奏口琴,,拜卡達莫夫的家中總是傳出動人的樂聲,。
電影《音樂家》海報,。
在拜卡達莫夫的幫助下,冼星海也結識了不少當?shù)匾魳芳?,并在當?shù)亟M織起音樂藝術隊伍,,為他們教授樂理,、傳授演奏技藝、舉辦音樂會,。
1944年,,在拜卡達莫夫搜集的大量哈薩克族民歌的基礎上,冼星海根據(jù)哈薩克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跡創(chuàng)作出交響史詩《阿曼蓋爾德》,。首演時,,臺下掌聲雷動。他熱淚盈眶,,用顫抖的聲音高喊著:“我十分高興,,因為你們聽懂了我的音樂,理解我,,這是對于一個藝術家的最高獎賞……”
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提到,,“在阿拉木圖,冼星海創(chuàng)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戰(zhàn)》,、《滿江紅》等著名音樂作品,并根據(jù)哈薩克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跡,,創(chuàng)作出交響詩《阿曼蓋爾德》,,激勵人們?yōu)榭箵舴ㄎ魉苟鴳?zhàn),受到當?shù)厝嗣駨V泛歡迎,?!?/p>
“我是一個有良心的音樂工作者,我第一要寫出祖國的危難,,把我的歌曲傳播給全中國和全人類,,提醒他們去反封建、反侵略,、反帝國主義,。”這是冼星海在《創(chuàng)作札記》中寫下的一段話,。
在哈薩克斯坦的一年多時間里,,冼星海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他的音樂理想,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關鍵時刻奏響了世界人民反壓迫抗侵略的強力和音,。
一部電影,,追憶一段動人的中哈情誼
習主席講述的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的故事扣動了無數(shù)人的心弦,也給了年輕一代電影人創(chuàng)作靈感,。
當時正在謀劃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合拍電影的閃亮影業(yè)公司董事長沈健在搜集了大量資料,,并前往阿拉木圖調研后,更加堅定了一定要把這段彰顯中哈友誼的動人故事傳播出去的信心。
2017年,,習近平主席第三次訪問哈薩克斯坦期間,,電影《音樂家》作為中哈兩國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人文合作的重點項目在阿斯塔納開機,這也開啟了中哈兩國合拍電影的歷史,?!半娪啊兑魳芳摇返撵`感來源于習主席,正是他推動了這個中哈電影合作項目,?!庇捌_克斯坦方的藝術指導薩比特·科曼貝科夫說。
在影片中,,一個細節(jié)感人至深,。
由演員胡軍飾演的冼星海寄住在拜卡達莫夫的姐姐達娜什家,在朝夕相處中,,達娜什的女兒阿里蘭諾娃與冼星海結下了如父女般的情誼,。冼星海叫阿里蘭諾娃“卡利婭”,卡利婭則叫他“黃闊克”——“闊克”是哈薩克斯坦人對最親近長輩的叫法,。1940年,,冼星海離開延安時,他的女兒冼妮娜還不到一歲,。冼星海將對女兒的思念投射在了自幼喪父的卡利婭身上,。
電影《音樂家》中的卡利婭和母親,。
影片之外,這段故事也有了回響,。
1990年10月,,在冼星海誕辰85周年暨逝世45周年的紀念活動上,冼妮娜第一次來到了阿拉木圖,,見到了一直想念著“黃闊克”的卡利婭,。29年后,影片《音樂家》上映的首映禮上,,已經(jīng)80歲的冼妮娜和83歲的卡利婭再次相聚,看著熒幕上她們共同的“爸爸”,,兩位老人相擁落淚,。
2018年,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了《音樂家》主要演職人員并觀看了電影片花,。薩比特·科曼貝科夫對習近平主席印象深刻,,他回憶道,“習主席說電影《音樂家》展現(xiàn)了中國音樂家冼星海在二戰(zhàn)期間身處困境依然愛國的精神。這種愛國精神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世界,。”
面對法西斯的摧殘蹂躪,中哈兩位愛國的音樂家在患難中相互扶持,,用音樂和藝術相知相交,,以共同的愛國精神譜寫出一段長久回響的珍貴情誼。
不朽的音樂,,永恒的回響
1945年,,在一次赴哈薩克斯坦偏遠山村的巡回演出中,冼星海染上肺炎,,在病榻上他完成了最后一部作品《中國狂想曲》,,同年10月,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拜卡達莫夫的女兒拜卡達莫娃在冼星海去世一個月后出生,,她雖然沒有見過這位父親的摯友,卻從小熟知他的故事,。她說,,冼星海曾向她們一家反復講起自己的兩個心愿:一是希望能夠找到他的家人,告訴他們自己在阿拉木圖的日子,;二是希望能把他最后的作品帶回中國,。
2024年10月9日,,冼妮娜(左)和拜卡達莫娃(右)在武漢約見。
1986年,,在多方努力下,,拜卡達莫娃一家終于同冼星海的女兒冼妮娜取得了聯(lián)系,同她轉述了冼星海在阿拉木圖的生活,。而繼承了父親音樂事業(yè)的拜卡達莫娃也始終致力于將冼星海的作品帶到中國,。
“既然命運使哈薩克斯坦成為冼星海最后的安身之地,我們就要在哈薩克斯坦大地上實現(xiàn)他的愿望,!”
拜卡達莫娃委托哈薩克斯坦作曲家巴基爾·巴雅胡諾夫將《阿曼蓋爾德》改編為更加立體飽滿的管弦樂版本,。2023年12月,“紀念中國音樂家冼星海和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友誼主題音樂會”在廣州的星海音樂廳舉行,。管弦樂版本《阿曼蓋爾德》在冼星海的故鄉(xiāng)首演,?;叵肫鹉且豢蹋菘ㄟ_莫娃激動地說:“冼星海沒有回去的祖國,,他的作品替他回去了,。”
在影片《音樂家》的最后,,冼星海在一場音樂會上指揮樂團演奏了《阿曼蓋爾德》組曲,,隨后,他再次指揮演奏起他生命中最偉大的樂章《黃河大合唱》,,獻給他始終掛念,、深深熱愛著的祖國。
冼星海的身影與1939年在指揮《黃河大合唱》排練演出的身影重合,。那時,,34歲的冼星海從巴黎音樂學院學成回國不久,在延安找到了他愿意奉獻終身的音樂信仰,。
冼星海在延安指揮排練《黃河大合唱》(資料圖),。延安文藝紀念館提供
電影《音樂家》中,,由演員胡軍扮演的冼星海指揮黃河大合唱,。
1939年,在一個簡陋的窯洞中,,他依偎著微弱的炭火,,埋頭創(chuàng)作了六天六夜。從南海貧苦的漁村到巴黎艱苦的求學,,冼星海個人成長經(jīng)歷中經(jīng)受的磨難與對民眾和國家深沉的愛,,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一同迸發(fā)。和著血與淚,,他譜就了這首“為抗戰(zhàn)發(fā)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的不朽樂章。
在生命的最后兩年,,冼星海依舊沒有放棄對《黃河大合唱》的修改,。在遙遠的異國他鄉(xiāng),他始終沒有忘卻“為無產(chǎn)階級的音樂來奮斗”的一個共產(chǎn)黨人的音樂使命,。
冼星海曾在日記中寫道:“一個《黃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還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貢獻給偉大的中華民族……我還要寫,,要到我最后的呼吸為止?!?/p>
在冼星海逝世后,,《黃河大合唱》延續(xù)著他的生命,傳向世界各地:1951年,,柏林公演,;1955年,莫斯科紀念會演,;1979年,,菲律賓國際合唱節(jié);1985年,,香港黃河音樂節(jié),;2000年,澳門國際音樂節(jié)……
2024年是《黃河大合唱》首演85周年,。哈薩克斯坦國立拜卡達莫夫合唱團在武漢舉行音樂會,,當激昂的旋律響起,當哈薩克斯坦音樂家用中文演唱《黃河大合唱》,,現(xiàn)場響起持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偉大的人民音樂家。在冼星海的出生地中國澳門和他的祖籍廣東番禺,,都建起了冼星海紀念館,。1985年,為紀念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廣州音樂學院更名為星海音樂學院,。堅韌不拔、志存高遠,、愛國奉獻的“星海精神”代代相傳,。
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市的冼星海紀念碑,。
而在今天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冼星海大街同拜卡達莫夫大街位置相鄰,。在冼星海大街一端,,冼星海紀念碑巍然矗立,上面中哈俄三種文字寫道:“謹以中國杰出作曲家,、中哈友誼及文化交流使者冼星海的名字命名此街為冼星海大街”,。《黃河大合唱》的旋律仍舊不時回蕩在阿拉木圖的街頭,,向人們講述著那段難忘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