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說到底,錢只是表面因素,,藝術上的分歧,,才是二人分道揚鑣的根本原因。徐德亮文學素養(yǎng)德云社第一,,他認為相聲總是要有文學底蘊,,要推崇文哏。他覺得郭德綱的相聲低俗,,三俗小包袱太多像A片兒,,聽著讓人起膩。而郭則認為徐的相聲是文字賣弄,,基本功都不扎實,,觀眾就是不喜歡。
一個注重傳統(tǒng)的傳承,一個注重商業(yè)的價值,,或許徐德亮退出德云社,,對自己和郭德綱來說,都是最好的解脫,。2009年,,張文順去世之際,,郭德綱、徐德亮,、王文林一同來哀悼,,徐德亮跪倒在地,不斷叩頭,,失聲痛哭,。被攙扶起來后,,依然難以自制,,流著淚與郭德綱握手,,也算是世紀破冰大和解,。
▍三,、徒弟打師傅:侯寶林與馬季文革中寫大字報互批,。
馬季,,原名馬樹槐,,小時候是上海宏德織造廠的學徒,伺候師傅吃飯,、睡覺,,是馬季每天的主要工作。喜愛相聲的馬季每逢公會聯(lián)歡,,便主動上臺表演“丑角”,,“1956年是我人生轉折最關鍵的一年,,當時被伯樂看上了。先是劉寶瑞老師,,后來侯寶林先生也發(fā)現(xiàn)我了,。一次休息的時候他把我叫來了,說‘你學相聲吧,,我教給你。’這樣,,我就去了中國廣播說唱團?!瘪R季在《魯豫有約》節(jié)目錄制中這樣說,。
馬季,、劉寶瑞、侯寶林
1957年,,師父侯寶林看到北京放映的匈牙利喜劇電影《牧鵝少年馬季》,,便跟他說,“你這個馬樹槐呀,,繞嘴,。做個演員,,應該名字起得響亮一點,,干脆就叫馬季”,。后來,,馬季在侯寶林與劉寶瑞等名師的教導下,,聯(lián)合創(chuàng)作相聲,合作演出,,一晃就是近10年,。
然而師徒間的情份在文革到來時戛然而止了,,師徒二人都被扣上了“反動”的大帽子。批斗會上,,侯寶林被厲聲呵斥,問他《寸步難行》替蔣介石張目,,是誰寫的,?回答:“馬季寫的”,?!段鞣揭魳贰沸麚P資本主義的奢靡,是誰寫的,?回答:“馬季寫的”……反反復復四次,,都是馬季寫的。
于是馬季被拉上來接受批斗時,,非常生氣,,就開始批判候寶林的老封建,壓迫自己不讓跟別人學藝,,還用手推了候寶林的肩頭一下,。推一下不要緊,傳言跟著就來了,,改革開放后不少人說,,徒弟馬季打了候寶林一巴掌,。2006年,在《魯豫有約》中采訪馬季,,問他有無沒有這事兒,。馬季不置可否,沒有明確說沒有也沒說有,。
在馬季的自傳《一生守候》中,,馬季坦承自己給侯寶林寫過大字報,,“侯先生也給我寫過,別人也寫過,,我也寫過別人,,要求寫的,我也沒有辦法,,但從來沒出格,,更沒打過侯先生,侯先生是我的老師,?!?/p>
1983年春晚,當時已經淡出舞臺的侯寶林出場,,指著馬季說:“大家都很熟悉,,這是我的徒弟馬季?!边@被看作是侯馬關系的破冰,,侯寶林臨終前,還不忘囑托馬季,,“馬季,,相聲的即興發(fā)揮千萬不能丟掉啊,它是咱們相聲的主要技巧,?!?/p>
老一輩相聲藝術家,到生命盡頭還不忘傳承相聲精髓,,在那個年代,,他們用極具創(chuàng)意的相聲表演給觀眾帶來了歡聲笑語,,同時也受到了觀眾的尊進與喜愛,,不論文革期間有過如何的羈絆,師徒情誼就在那里,,不滅不息,。
清朝末年,,相聲祖師爺朱少文創(chuàng)立相聲時,,以藝名“窮不怕”三字,在北京天橋擺攤出演,。說文解字講笑話,,編戲講戲唱生活,“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史書落地貧”,,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封其為“天橋八怪”之首,,并受到當時的文人的贊賞與歌頌,。
馬季生前曾說:我愛相聲愛了一輩子,也恨相聲隊伍恨了一輩子,。再看如今的追名逐利,、紙醉金迷、與惡言惡語,,真是師父不像師父,,徒弟也不像徒弟,令人感嘆,,也令人唏噓,。不禁想問,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聲,,還能在傳承傳統(tǒng)和商業(yè)化運作的激蕩中,,重振九十年代的相聲輝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