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被暫停會員資格,,阿里冤不冤,?
國際反假聯(lián)盟(IACC)14日宣布,,在多個歐美名牌的強烈反對下,已暫停阿里巴巴的會員資格,。據(jù)《華爾街日報》獲得IACC發(fā)給旗下250名會員的信件中,,IACC董事會稱,在考慮會員提出的部分擔憂后,,已決定暫停一個新創(chuàng)建的組別,,而阿里巴巴今年4月通過該組別成為IACC會員。一名阿里巴巴女發(fā)言人表示,,不管是否是IACC的會員,,阿里巴巴計劃繼續(xù)跟各品牌和政府合作,一起解決假貨問題,。(相關報道見A12版)
對暫停阿里會員資格不必妄自菲薄
堂吉偉德
作為國內首家加入國際反假聯(lián)盟(IACC)的網(wǎng)絡公司,,阿里巴巴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并由此獲得了充分的肯定,。如今因為個別歐美品牌的強烈反對,,其會員資格被暫停。在外界看來,,這無異于打臉,,并讓阿里巴巴陷入了極為尷尬的境地,作為阿里的競爭對手或者是“黑阿里者”,,更有了一個取笑和攻擊的理由,。不過,如果換位思考,,站在阿里巴巴的位置上去對比,,任何“打臉”式的看待都是一種自我抹黑。
阿里巴巴不僅是國內最大的電商平臺之一,,同樣也是聲名顯赫的國際品牌公司,,因而其打假的標準,自然也是“國際化標準”和“國際化水準”,。電商平臺有打假的責任和義務,,但并不意味著“天下無假”就能很快實現(xiàn),,尤其是在秉持“天下沒有難做生意”的經(jīng)營理念下,較之于打假治理的社會責任而言,,阿里巴巴同時承擔著另一種民生責任,。更何況,“天下無假”只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tài),,電商作為第三方平臺沒有執(zhí)法權,,是所有電商平臺的共同困境。其打假需要其他力量的共同參與,,包括行政執(zhí)法機關,、各品牌企業(yè)、消費者,、媒體和其他社會機構或者組織,。讓平臺公司自身單打獨斗,,要達到預期目標,,既不現(xiàn)實也難以實現(xiàn)。
打假則生,,不打則死,,這是一條基本的生存原則和市場準則,阿里巴巴當然心知肚明,。國際反假聯(lián)盟(IACC)暫停阿里會員資格,,其真實原因顯然比外界想象中更為復雜。除了國外相關組織對中國固有的歧視與偏見之外,,渠道之爭的商業(yè)利益,,包括一些通過知識產(chǎn)權訴訟賺取商業(yè)利益的人士包括律師,試圖通過以品牌“綁架”輿論抹黑阿里巴巴形象的利益考量,,亦是造成資格被暫停的巨大推手,。可以肯定的是,,這種環(huán)境因素若不能得到改善,,那么被打臉或者處境尷尬的,就不止于阿里巴巴一家,,而是所有中資企業(yè)的共同遭遇,。
從成立神盾局,到建立龐大的專業(yè)打假團隊,,再到與京東,、敦煌網(wǎng)、蘭亭集勢等30余家電商平臺企業(yè)跨境電商產(chǎn)業(yè)聯(lián)盟,,過去十年間,,阿里巴巴積累了海量數(shù)據(jù),打假數(shù)據(jù)模型也在不斷升級優(yōu)化,,成果日益彰顯。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4月至9月期間,,阿里巴巴向執(zhí)法機關推送售假團伙線索717條,,獲各地執(zhí)法部門立案的有330條,被破獲的案件有279起,。如果再考慮到阿里為了幫助莆田系企業(yè)轉型升級,,實施了“中國質造”戰(zhàn)略,培育品牌并走品牌化之路,,就不難看出其在打假上的多元化之路,,以及采取的標本兼治的策略。只是,,正如馬云所說,,阿里巴巴對網(wǎng)上售假零容忍,多項措施打假效果顯著,,但要把假貨徹底打掉尚需時間,。
承認差距并不意味著否定成績,尤其在自己并不制定和掌控規(guī)則,,并沒有多少話語權的情況下,,被暫停會員資格,足以看出國內企業(yè)走出去過程中,,所遭遇的巨大歧視,,以及面臨的艱難處境。對此我們不必妄自菲薄,,更不應由此借題發(fā)揮,。只有保持內心平淡而“不改初心”,清楚地認識到始終如一,,做好自己,,才能最終贏得尊重。其實,,被暫停會員資格“天不會塌下來”,,更沒有“打臉式的恥辱”。在國際化的當下,,尋求合作才能實現(xiàn)共贏,,迎著偏見與傲慢前行,才能以寬容換理解,,合作打假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讀懂“阿里被除名”的弦外之音
鄧海建
市場如江湖,打假亦詭譎,。上個月,,阿里剛興沖沖宣布“入會”,;這個月,就被尷尬“除名”——其間的愛恨情仇,,恐怕不是幾則風月故事能以說清,。毫無疑問,IACC是全球反假冒侵權非營利性組織的“龍頭老大”,,屬下250多個成員幾乎個個“聲名顯赫”,。也因此,對企業(yè)來說,,“入會”是姿態(tài),、是權益,更是質量背書,。在全球深陷假貨輿論之泥沼的阿里,,當然需要這樣一棵大樹。
“阿里被除名”這件事,,究竟該如何解讀呢,?
不久前,一份由經(jīng)合組織和歐盟知識產(chǎn)權辦公室發(fā)布的報告,,揭示了假貨難被根治的一大原因:利益驚人,。報告指出,,全球假貨貿(mào)易每年的市值逼近4610億美元,。在2013年,這個數(shù)字占了全球進口貿(mào)易總額的2.5%,。假貨泛濫不僅是“中國式煩惱”,,可以說是世界性難題。邏輯上說,,這個時候,,哪怕是出來喊兩嗓子、支持一下打假的態(tài)度,,也是很“主流”的事,,那么,為什么阿里與IACC的“戀愛”,,會被Gucci,、Michael Kors等大牌成員活生生“拆散”呢?
這個問題,,離不開三個維度:一是市場歧視,。在“阿里被除名”前兩天,歐洲議會在法國斯特拉斯堡以“壓倒性優(yōu)勢”通過一項非立法性決議,,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jīng)濟地位,。打假也好,、知識產(chǎn)權保護也罷,乃至反壟斷與反傾銷……“中國做派”被戴著有色眼鏡窺視,,已經(jīng)不是頭一遭了,。正因如此,寧可拒絕打假合作而自戕,,也不愿與之“坐在一個圓桌前談談”,。二是利益掣肘。國際大牌奢侈品對電商的“恨”,,是個全球化的事情,。道理很簡單,“奢侈品品牌是希望能夠斬斷網(wǎng)絡銷售的渠道,,清理掉主渠道之外的銷售途徑,,無論是正品還是假貨;阿里的打假模式則是認為假貨才應該被清理,?!边@樣的分歧,其實很難“和解”,。三是責任強加,。打假這件事,一個巴掌拍不響,。退一萬步說,,電商是假貨的“銷售點”,并非是源頭的“生產(chǎn)者”,。技術手段與平臺手段終究是有限的,,而如果忽略政府責任與社會責任,打假注定就成為堂吉訶德式的悲劇,。
當然,,于消費者而言,“阿里被除名”這件事,,更多還是市場環(huán)境與執(zhí)法層面的反思,。平心而論,置于成熟市場經(jīng)濟語境下觀之,,類似淘寶等國內電商上的假貨,,確實仍有不少?!鞍⒗锉怀惫倘皇菑碗s的利益裨益使然,,但,確實也反證了在打假這件事上,不僅僅是中國電商任重道遠,。
此前,,國辦印發(fā)《關于加強互聯(lián)網(wǎng)領域侵權假冒行為治理的意見》,提出用3年左右時間,,有效遏制互聯(lián)網(wǎng)領域侵權假冒行為,。要實現(xiàn)這樣的愿景,不管怎么說,,在網(wǎng)絡打假的路上,,不能總是讓阿里被“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