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電影《立春》里,那個癡迷歌劇的王彩玲一心心想要到北京來,。因為只有在一個體量巨大的城市里,,個性才能得到充分尊重,,少數(shù)才能得到足夠包容,與眾不同不再被視為怪異。北京最打動我這種文藝青年的,就是這種舒適的疏離感了吧,。
當然多么高潔的人都不能假裝生活里只有情懷,誰也無法回避“長安米貴,,居大不易”的現(xiàn)實,。我來北京后,曾不斷地向朋友解釋,,北京除了房子,,物價真的不貴,甚至比二線城市還便宜,。就在昨天,,我買半個西瓜花了七塊三,,而武漢的一個朋友花了三十。當然我每個月比他多交的房租,,能買好多好多塊西瓜了,,以致于一談房價,大家的情緒就容易暴躁,。
去年有位國家博物館的講解員感慨,,北京某重點小學的孩子竟然在討論南北宋之間的“偽楚”政權(quán)這樣冷僻的歷史知識,,而郊區(qū)中學的孩子為了一頓營養(yǎng)午餐而縮減了參觀時間,。我們在感嘆這個差距的時候,有沒有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全中國有多少孩子能在義務(wù)教育階段到國家博物館參觀一次呢?能在北京重點學校就讀的孩子確實不多,,但是全國一流的博物館、圖書館,、美術(shù)館以及藝術(shù)演出,,這些與學校教育同樣重要的資源,都是平等開放的,。這已經(jīng)讓北京的孩子領(lǐng)先全國絕大部分同齡人了,。而這些卻總是被糾結(jié)于學區(qū)房的家長無視。
從某種角度講,,北京的房價有多高,,就代表著這里的資源有多集中、來拼搶這些資源的人有多踴躍,。一座城市就像生活本身一樣,,它不能同時給你所有的東西。它給你提供了優(yōu)質(zhì)的資源,,就意味著這里的居住成本一定不會低,。如果你想兩者都擁有,就得付出時間來打拼,。其實很多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比如想要一座整潔安全的古城,想讓那些古老的胡同恢復到寧靜的本初狀態(tài),,就必須忍受治理帶來的陣痛,,或者讓渡一些生活便利。我們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應(yīng)該拿小城市的優(yōu)勢與北京的劣勢比,,然后把自己搞得很沮喪。
在北京這一年多聽到各種跳槽的消息,,與此同時一些人“逃離”這里,,一些人又涌進這里,。這是一個不確定的北京,它的種種吐納都在告訴我們,,這里仍是有呼吸的生命,,階層流動的大門仍在敞開著。所以這里的生活,,值得認真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