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河,如今是八百年古都最袖珍、最精致,、最靜謐的河段,,0.5公里的長度卻跨越悠長歷史歲月……若將面前的玉河想像成清純的少女,東不壓橋(原名“東布糧橋”,一說“步量橋”)邊一座新復建的清代古剎——玉河庵(始建于清嘉慶八年),就是她頭頂高高的發(fā)髻;美麗的雨兒胡同(南鑼鼓巷的分支),,則是她裊娜腰肢上飄逸的裙帶;而那給人一片清涼之感的蘆葦呢,,正是她的玉手輕輕搖動的納涼團扇……適逢節(jié)氣——白露到來,,在此,人們竟然能夠領(lǐng)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景色,,實在是意外之喜。是的,,順便說一下,,觀景的心情大好,卻也不免小的煩惱,,即使在這仲秋時節(jié)來這里散步,,也一定要在自己身上噴灑一些花露水,以防蚊蟲的偷襲,、叮咬,。
天上銀河,,地上玉河。
關(guān)于銀河,,有牛郎織女的傳說,;說到玉河,卻是實實在在的胡同故事,。當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成功(2014年)以后,,玉河遺址就成為古都一個閃光的人文景觀的亮點,因為它與什剎海形成了“一海子一河流”的雙碧,,交映生輝,。而位于地安門東大街路北的東不壓橋,,正處在玉河遺址的核心區(qū)域,。在橋的北側(cè),一塊豎立的雪花石石碑被一片盛放的紅玫瑰所簇擁,,原來這是“界樁”,,上面鐫刻著“中國大運河遺產(chǎn)區(qū)界樁”的字樣,而且是中英文對照的兩種文字,。
順著東不壓橋,,由南向北,玉河水道劃了一條弧線,,閑暇時,,正好引領(lǐng)著你遛彎兒。
沿著玉河兩岸伸展的街道,,是步行道,,禁止機動車通過,蹬三輪車的車夫向外國游客招攬生意,,忙著在這里吆喝,。聽到這樣的吆喝,你不得不佩服車夫的傳播學知識運用得好:
“東君主是誰,?‘花開花落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呀!’東不壓橋,,就是‘東君主’不壓人一頭,,你看這里栽種的花花草草長得多好,玫瑰,、月季,、石榴、菡萏,、蘆葦,、香蒲,、紅豆……在這兒蹓一圈兒,您跟我去城南轉(zhuǎn)轉(zhuǎn),!皇帝上面有天吶,,天為大,所以跟我去天壇吧,!”
東不壓橋,,不如玉河另一端的萬寧橋那樣古老,它比萬寧橋晚生了100多年,,始建于明代永樂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而因橋得名的“東不壓橋胡同”,,則是大名鼎鼎的中國鐵路工程專家,、修筑了穿越八達嶺的“京張鐵路”的工程師詹天佑(1861年-1919年)的居住地。1908年前后,,此胡同中,,曾有詹天佑先生擔任清政府郵傳部參議廳行走時的臨時住所。通過玉河,,相隔500年,,元代水利專家郭守敬(1231年-1316年)、清末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兩位“邦之彥兮”的人物產(chǎn)生一種交集,,而他們各自嘔心瀝血的建筑杰作,同樣屹立千古,,惠及子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