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手記:平凡的人,,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
新華社合肥8月9日電(記者陳玉明)他堅持在江邊撿垃圾,不畏寒暑,不避惡臭——他叫李雙喜,。
他為了守護越冬候鳥,,不辭辛勞,,奔走呼告——他叫王三益,。
他們都是平凡的人,但他們愛家鄉(xiāng),、愛自然,、愛公益,有情懷、有勇氣,、有擔當,。平凡的人,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
李雙喜: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份善良
“三峽蟻工”的發(fā)起人李雙喜,,是湖北省宜昌市的一位發(fā)型師。他打扮得挺時尚,,頭發(fā)染成淡黃色,,手上還有紋繡,。僅從外表看,,實在不容易把他與“三峽蟻工”聯(lián)系起來。
↑資料照片:李雙喜
2015年11月1日,,李雙喜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位老外在家鄉(xiāng)河道撿垃圾的故事,深受感動,。第二天,,他買來垃圾袋、手套,。第三天早上,,他開始行動了。
從2015年11月3日開始,,李雙喜每天清晨去江邊撿一個小時的垃圾,。在他的帶動下,去江邊撿垃圾的人越來越多,。半年后,,他們成立了“三峽蟻工”志愿者組織,固定在每個周末和節(jié)假日的早晨去撿垃圾,,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風雨無阻。
↑資料照片:“三峽蟻工”撿完垃圾后合影
撿垃圾這事,,說容易是很容易,誰都能做,;說不容易也很不容易——冬天寒風刺骨,,夏天很多垃圾臭不可聞;這種沒有報酬的事,,有多少人能堅持做下去,?
李雙喜不僅堅持下來了,而且?guī)恿艘慌?。李雙喜說,,跟他去撿垃圾的,,最多的一次有600多人;平時一般有七八十人至一兩百人,。這些人中,,有教師、學生,、警察,、公務員、退休老人,、老板等等,;年齡上至70多歲,下至有家長帶著的三四歲的孩子,。
李雙喜說,,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都有一份善良,做慈善事業(yè),,就需要激發(fā)大家內(nèi)心的善良,。“有老板提出給我們捐幾萬元錢,,我們不要,。我們一般只要垃圾袋、手套和礦泉水,?!崩铍p喜說,“有企業(yè)提出給我們捐一年的垃圾袋,,我們也不要,。我喜歡在朋友圈募捐,這樣能讓更多的人有參與感,?!?/p>
3年前,李雙喜的微信朋友圈只有600來人,,如今已有3000多人,,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為撿垃圾而加的。
“現(xiàn)在江邊比以前干凈多了,?!崩铍p喜欣慰地說。
王三益:鳥兒是有靈性的
“鳥爺”王三益,,是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qū)羅嶺鎮(zhèn)一位69歲的老人,。當?shù)氐牟俗雍窃蕉蝤B的棲息樂園。但以前有人經(jīng)常偷獵,讓鳥兒不得安生,。為了守護這些鳥兒,,這些年王三益一直在奔忙。
↑資料照片:王三益
王三益要克服的困難很多:自己只是普通人,,收入不高,家人一開始也不支持——家里并不富裕,,做這事不掙錢,,還要倒貼錢;附近的村民也不理解——我打我的鳥,,你憑什么多管閑事,?而且,菜子湖面積很大,,有16000多公頃,,跨3個縣區(qū),,怎么管,?
光靠自己一個人肯定不行。王三益年輕時是漁民,,他把相熟的一些漁民組織起來,,于2010年組建了菜子湖濕地生態(tài)保護協(xié)會。每年初秋至次年3月,,候鳥來臨的季節(jié),,王三益和協(xié)會會員們每天都會在菜子湖附近巡邏。
為便于監(jiān)控偷獵者,,王三益自籌資金建起瞭望臺,,安裝了濕地野外遠程監(jiān)控網(wǎng)絡,并學會了用無人機拍照取證,。
↑資料照片:王三益
在王三益的努力下,一些曾經(jīng)的捕獵者變成了護鳥志愿者,,菜子湖濕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越來越好,,到這里過冬的各種鳥類逐年增加。
“2012年以前,,這里的越冬候鳥一度每年不到2000只?,F(xiàn)在一年有10萬多只,而且有不少珍稀鳥類,,比如白頭鶴,、東方白鸛。”王三益說,,“鳥兒是有靈性的,。過去,鳥兒見了人就跑,,現(xiàn)在它們看見我們不跑了,。”
平凡的人,,可以做不平凡的事
李雙喜和王三益做的都是小事,,不是什么轟轟烈烈的壯舉。他們的可貴,,在于三個“不”:不畏艱難,,堅持不懈,不謀私利,。
李雙喜,、王三益都是普通人,沒有什么特別的天賦或資源,,但他們懷著一份對家鄉(xiāng)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熱愛,,憑著一份不同尋常的勇氣,走上了公益之路,。
只有堅持不懈,,才可能夢想成真。記者問他們準備堅持多久,,李雙喜回答說:“堅持到我無力為止,。”王三益回答說:“我在一天,,就守護一天,。”
他們都是比較純粹的人,。李雙喜說:“我每年要往里貼兩三千元錢,。”王三益說:“2008年以來,,我巡邏用的摩托車已經(jīng)跑壞了4輛,。為了籌款建濕地科普館,我在外面還欠了20多萬元,?!?/p>
他們都是有追求的人。李雙喜說:“人生吃喝玩樂只能讓你開心一陣子,,唯獨公益才會讓你開心一輩子,?!蓖跞嬲f:“一個人總要有一種信仰、一種追求,,要有一點奉獻精神,。”
他們是孤獨的,,也是不孤獨的——開始做公益的時候,,他們孤獨前行;但是,,堅持走下去,,跟隨他們的人就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