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評論員
9月15日,2018全國科普日拉開帷幕。這項自2004年以來已連續(xù)14年成功舉辦的全國性科普活動,,已累計舉辦重點科普活動7萬多次,,參與公眾超過13億人次,,已成為目前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參與范圍最廣的科普活動,,同時也見證了我國公民科學素質不斷提升的過程,。
當朋友圈里的長輩親朋不再大量轉發(fā)那些所謂的養(yǎng)生文章,;當諸多偽科學謠言在公眾傳播過程中被個個擊破,;當人們開始愿意相信科學、使用科學……這些生活中的細微變化體現了科普工作的卓有成效,??梢灶A見,當科學知識不斷地滲入民眾生活的點點滴滴,,由科技改變生活的幸福感將會大大提升,。
而更有一組數據能夠集中展現出中國科普事業(yè)的顯著成效。2018年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的最新結果顯示,,2018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8.47%,,比2015年第九次調查的6.2%提高了近2.3%,而2010年的這一數據只有3.27%,。此次調查還顯示,,我國城鄉(xiāng)之間、各類職業(yè)人群之間的科學素質差距正在減少,。
在中國國內科普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同時,,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也積極履行其在國際社會上的責任和義務,。具體而言,,就是今年的全國科普日與往年不同,在活動期間,,還召開了主題為“科學素質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這意味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又承擔起了一個新的重任,。
正如大會主題所寓意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不僅僅是“發(fā)展同各國的外交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還將在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合作中,,不斷擴展領域,。故而,推動世界公眾科學素質進一步提升,,讓全世界共享科技文明成果,,成為中國下一個科普事業(yè)積極努力的方向,。
就如媒體報道所言,,這一大會實際上就是要搭建一個平臺讓全世界的人們來共同關注科學素質這樣一個話題,,能夠讓全世界的人們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促進科學成果的共享,,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