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蠔”生活紅火“海絲”文化飄香,,陽江這座小城憑啥讓人印象深刻
光明網記者張薇
陽江,位于廣東粵西南,,之所以叫這個名字,,因為有一條被陽江人譽為母親河的漠陽江從這兒流過,,并匯入大海,。陽江堅持以海興市,、綠色發(fā)展,幾十年走過“滄海變桑田”,。站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時間點,9月28日,,“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網絡主題活動廣東行第三站來到陽江,,來自中央及地方的30多家媒體,深入走訪“蠔鄉(xiāng)”陽西縣程村鎮(zhèn)紅光村,、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高新區(qū)創(chuàng)新交流中心、粵水電新能源項目廠區(qū)多地,,看小小的生蠔如何帶動百姓致富,,“南海Ⅰ號”的發(fā)掘與保護現狀如何,以及綠色發(fā)展又是如何給當地經濟賦能,。
程村鎮(zhèn)紅光村里,,一本關于生蠔的“致富經”
剛走進紅光村碼頭,熱鬧非凡的裝載生蠔場景就著實讓記者吃了一驚,。只見返航的船只滿載歸來,,碼頭上車水馬龍,等待裝載的貨車一字排開,,漁民們將一筐筐新鮮的生蠔裝上車,,準備送往鎮(zhèn)上的檔口集中處理或售賣。也有很多漁民坐在船上,,不斷拾起身邊密密麻麻串起的生蠔,,拿著蠔刀細細敲打著附著物。
在紅光村碼頭,村民正在對養(yǎng)殖的生蠔進行拆分,。張薇攝
紅光村位于廣東省陽江市陽西縣程村鎮(zhèn)東南面,,總面積13平方公里,,總人口3225人,是有名的“蠔鄉(xiāng)”,。據紅光村村書記謝家貴介紹,,全村有80%以上的村民從事養(yǎng)蠔業(yè),養(yǎng)蠔與村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養(yǎng)蠔的方法非常獨特,,紅光村自1997年開始采用膠絲繩粘蠔吊養(yǎng),即將蠔苗取下,,按照背靠背,,用水泥將蠔苗粘在膠絲繩中再放到蠔棚中吊養(yǎng),每條繩長2米,,共貼9對18只,。這種方法工序簡單,操作方便,,且大大提高吊養(yǎng)密度,,所養(yǎng)的蠔具有成活率高、易大,、味美,、肉脆、蛋白質含量高,、膽固醇含量低等特點,。
謝書記告訴記者,這里最美味的品種當屬“近江牡蠣”,,一般需要3年時間養(yǎng)成,,大的有一個巴掌大小,一只大概半斤重,,最大可達七八兩重,。記者隨同出海漁船前往海灣內的養(yǎng)蠔基地,只見海上蠔田萬畝,,頗為壯觀,。蠔民們只需駕一條船,就能像收割葡萄一樣,,從棚架上扯上一條條掛滿生蠔的膠繩,。記者現場體驗了一下,分量挺沉,。
近江牡蠣吊養(yǎng)。張薇攝
生蠔肥美,,還得益于周邊的紅光村紅樹林自然保護區(qū),。紅樹林沼澤環(huán)境,、凋落物形成的食物鏈,給天然蠔場更好的孕育與保護,?!跋栟r稱這片海水叫做‘黃金水’,我們這里的蠔肥美,,比其他地方的蠔早上市1至2個月,,得益于紅樹林對海水的改變?!奔t樹林保護站站長鄭科容介紹,。
紅光村紅樹林自然保護區(qū),。張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