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綿秋雨將淮北平原暈染得綠中透黃,,豐收的氣息撲面而來。9月6日一大早,,我和潁上縣的三位同志一起乘車,,穿過疏疏密密的雨絲,沿省道,、縣道,、鄉(xiāng)道和曲曲彎彎的河堤行進,尋訪十多年前淮河特大洪水時采訪報道過的莊臺(淮河流域行蓄洪區(qū)內(nèi)住人的高臺),、人家,。
如今的潁上縣王崗鎮(zhèn)二羅臺子,,綠中透黃,,豐收的氣息撲面而來。潘海龍攝
“渾濁的洪水拍打著孤島式的莊臺,,堆在莊臺半坡的柴草垛逐漸被洪水拆散沖走,,莊臺上污水遍地、泥濘不堪,,農(nóng)戶的房屋內(nèi)外堆滿‘搶’上來的泛著霉味的糧食,、柴草,壓水井,、拉絲井提上來的飲用水變成了黃褐色……黨員干部一波波地趕過來,,救濟物品在機駁船的轟鳴聲中搬上了莊臺,鮮紅的黨旗懸掛在臨時黨支部駐地的房頂上,,黨員干部的吆喝聲格外響亮:‘李耕田面粉1袋,、大米40斤,、煤200斤’‘張建國面粉1袋,、大米100斤、煤200斤’……”
這就是烙印在我心底里的淮河行蓄洪區(qū)莊臺的形象,。2003年,,淮河遭遇五十年一遇特大洪水。2007年,,淮河再次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緊急關頭,,淮河沿岸行蓄洪區(qū)人民執(zhí)行國家命令,打開閘門,,把洪水引入自己家園,,保證淮河全流域安全,用行動書寫不屈不撓的抗天歌,、奉獻歌,、奮斗歌。兩次全程參加淮河特大洪水一線采訪報道的我,,記憶中的素材一打連著一打,,十多年過去了,那水,、那人,、那景、那情,,依然銘刻心底,。
2007年,,淮河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戴文學攝
2007年7月17日拍攝的洪水中的阜南縣王家壩鎮(zhèn)李郢村劉莊莊臺的百姓生活,。戴文學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