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11月4日電(記者王建威)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涌現(xiàn)出“韭菜村”“蘑菇村”“旅游村”等一批特色鄉(xiāng)村,農民人均收入已連續(xù)15年跑在全省最前頭,。這些村是咋富起來的,?
牡丹江海林市海林鎮(zhèn)蔬菜村村民黃翔展示即將出口俄羅斯的西紅柿(10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韭菜村:種植戶“打捆”闖市場木耳村:“大老粗”鼓搗“高科技”
“韭菜村”寧安市渤海鎮(zhèn)龍泉村有百年種韭菜的歷史,,大面積種植源于10年前新農韭菜專業(yè)合作社成立,。村黨支部書記魯繼新說:“合作社這幾年干成了一件大事兒,‘稀爛賤’的夏秋韭菜被切段速凍出口,,種植戶實現(xiàn)淡季旺銷,。”
合作社目前帶動周邊10余個村1100余戶種韭菜8000畝,,單是韭菜種植戶年均增收2萬余元,。
目前牡丹江各類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發(fā)展到5800余家,農民“抱團打捆”奔上致富路,。
牡丹江東寧市東寧鎮(zhèn)大城子村黨總支書記叢銀峰(左)和村民在村里的木耳生產基地展示農民自己研究出的木耳種植設備(10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從平面到立體,從大眼到小孔……“木耳村”東寧市東寧鎮(zhèn)大城子村的“大老粗”們,,鼓搗出木耳種植的土造“高科技”,。
大城子村黨總支書記叢銀峰說,目前全國流行的木耳棚室吊袋栽法,,就是大城子村摸索出來的,。“全村80%農業(yè)戶種木耳,,村里存款1個多億,。”
“不少種植戶開始賣技術,,村里20多個出去做技術員的,,月薪1萬元打底,。”叢銀鋒說,。
科技創(chuàng)新幫助更多農民“培肥地力”,。“中國黑木耳第一縣”東寧已向全國十余省區(qū)的百余市縣提供種植技術服務,,示范帶動全國標準化生產基地80萬畝,。
蔬菜村:自家“菜園子”變身國際“菜籃子”蘑菇村:“小毛猴”升級“美猴王”
這是牡丹江海林市海林鎮(zhèn)蔬菜村的蔬菜生產基地的連片大棚(10月22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