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光明大道上——紀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
光明日報記者尕瑪多吉
這是一個偏僻的村落,。從山南洛扎縣城往東南方向出發(fā),,在高山峽谷中驅車半個小時,,就到了次麥。成群的牛羊爬滿山坡,,村頭幾個婦女收拾著今年豐收的青稞,,河邊的養(yǎng)殖場,數(shù)百只藏雞圍著喂食的藏族小姑娘……小村莊充滿了生活和勞作的樂趣,。
然而,,據(jù)村干部介紹,20年前,,當周邊村子日子越過越紅火時,,次麥村村民依舊住在破落的房屋里、村民好吃懶做,、酗酒打架,、偷摸猖獗甚至攔路搶劫,村頭成天聚集著一群超齡沒入學的孩子,,絕大部分村民生活靠救濟,,“窮、亂,、差”是次麥村最大的特色,。
轉觀念換天地
在村口一棟兩層藏式樓房里,次仁旺堆熱情地招呼著客人,,60歲的他皮膚黝黑,。15年前,作為次麥村首屆居委會主任,,他帶領居委會班子成員解放思想,、大膽改革,為全村的發(fā)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時,,很多家庭吃了上頓愁下頓,可以說是一貧如洗,?!贝稳释堰€記得剛上任時,村委會賬上集體收入僅有500元,。如何挖掉“窮根”,,讓群眾盡快富起來是村居委會班子的頭等大事。但讓習慣游手好閑又不懂生產(chǎn)的村民轉變觀念可不是件易事,。于是,,次仁旺堆率領黨員干部挨家挨戶苦口婆心地勸說。
部分村民在勸說后有了轉變,,但個別“釘子戶”不為所動,。村委會決定,每名黨員負責一戶,每個村干部負責幾戶,,居委會書記和主任則“綁上”最難管理的幾戶,,拉著他們下地、出工,、干活,,手把手地教他們種地、放牧,,在潛移默化中灌輸勤勞致富的思想,。漸漸地,村民們手里就有了一些糧食和現(xiàn)金,,生活得到了改善,。
“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解決了溫飽問題,想致富還是要靠村集體經(jīng)濟的發(fā)展,?!贝寰游瘯嘧咏?jīng)過多次討論達成共識,決定利用村子周圍豐富的花崗巖資源作為突破口,。2000年,,次麥居委會向鎮(zhèn)政府借款3500元,自籌資金1000元,,購買了鋼釬,、鐵錘等工具,挑選了十幾個精明能干的年輕人,,跟著聘請來的漢族石匠師傅學習選石,、畫線、開石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