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安縣黨史專家聶其康介紹,當時烏江以岸陡流急著名,,水不深,,江水清澈見底,但明暗礁石多,、江水流速快,一般的竹筏放下去轉眼就沖走了,,想渡江非常困難,。
紅軍到達烏江時,國民黨把船只都毀了,,周圍連一塊像樣的木板都難找到,。紅軍只能就地取材扎竹筏渡江。
1月1日,,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8名勇士組成突擊隊,,在回龍場渡口乘竹筏偷渡,被巨浪吞沒,。1月2日上午,,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突破烏江的戰(zhàn)斗開始,由第三連連長毛振華率7名水性好的戰(zhàn)士泅渡,。晚上部隊又組織18名勇士乘竹筏在江界河新渡口偷渡,。
1月3日9時,強渡重新開始,,紅軍戰(zhàn)士在密集火力掩護下乘竹筏從新渡口沖向對岸,。頭天晚上偷渡成功的毛振華突然在岸上發(fā)起攻擊,,敵軍頓時亂成一團。接著,,后面的竹筏陸續(xù)跟了過去,。當日上午,烏江浮橋架成,。
與此同時,,紅三軍團、紅一軍團,、紅九軍團分別在茶山關,、洛旺渡、水口渡,、回龍場等渡口強渡烏江成功,,一舉突破敵人的烏江防線,至6日,,中央紅軍全部渡過烏江天險,。強渡烏江戰(zhàn)斗的勝利極大鼓舞了全軍的士氣。
這是7月3日拍攝的烏江江界河渡口(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楊文斌攝
1935年1月15日《紅星》報的第三版上,,刊登一篇文章《偉大的開始——一九三五年的第一個戰(zhàn)斗》,寫作時間是1月6日,。
“強渡烏江用的竹筏后來被當?shù)厝朔Q作紅軍水馬,。”猴場會議會址管理所所長王維飛介紹說,,這種竹筏是將數(shù)根竹子的一頭用火烤,,用力彎成一個鈍角,每根竹子的兩頭和中間都用鑿子打一個孔,,然后用小竹子穿在每根竹子中間,,并用竹繩捆緊。
甕安縣江界河鎮(zhèn)渡江村村民田景翔說,,他愛人的三伯伯猶澤洪當年19歲,,非常有力氣,他用扁擔做槳渡了五六個紅軍,?!拔覀兘?jīng)常講紅軍的故事,我們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是紅軍用生命換來的,?!?/p>
如今,隨著貴州“西電東送”標志性工程烏江構皮灘水庫的建成,,現(xiàn)在的江界河渡口已是庫區(qū),,水位升高了100多米,。這一帶成為有名的風景名勝區(qū),有的游船上寫著“長征”的字樣,。岸上的宣傳欄顯示,,當?shù)卣秊榇蜈A另一場“戰(zhàn)斗”而努力:保護好烏江流域的青山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