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雙清別墅不遠、始建于明代的來青軒,,在1860年曾遭英法聯軍焚毀,后在遺址上改建公寓,。黨中央進駐香山后,,這里成為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辦公居住地。
綠樹掩映的靜謐院落內,,有幾排灰瓦白墻的平房,。穿梭于來青軒,可以看到老一輩革命領導人的辦公室,、會客室,、臥室、餐廳等,,屋內擺放著簡單的家具陳設,,一些實物展品也按照原狀進行陳列。
墻上懸掛的軍事形勢地圖,,書桌上的放大鏡,、報紙和書籍……置身于高度還原的歷史場景中,人們似乎還能從工作生活的點滴,,窺見老一輩革命家為創(chuàng)建新中國嘔心瀝血忙碌的身影,。
20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雙清別墅每年都迎來大量企事業(yè)單位,、學生團體和游客參觀學習,成為開展紅色教育的熱門場所,。此次雙清別墅內的毛澤東辦公居住房屋,、“毛澤東同志在香山”展室和六角紅亭等建筑也得以修繕、完善,。人們可通過展覽看到毛澤東在香山的一些經典照片,、手稿和詩詞,、發(fā)給前線的電報電文等,了解他在香山的工作和生活情況,。
這是香山革命紀念館中,,《為新中國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主題展覽展出的中共中央遷駐香山時使用的同型吉普車(9月7日攝)。新華社發(fā)(任超攝)
記者從香山公園獲悉,,8處革命舊址共陳列家具,、辦公用品、生活用品等各類展品9495件,,都是通過多方渠道征集,、購置和復原的。為了最大限度還原歷史,,展品在展陳上頗費功夫,。大到毛澤東的辦公桌、沙發(fā),、警衛(wèi)處的吉普車,,小到一根鉛筆、一盒火柴,,每件都經過反復斟酌,、比對,才最終確定,。
上千件文物集結開國大典“大紅燈籠”亮相
這是香山革命紀念館中,,《為新中國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主題展覽所展示的多媒體景觀(9月7日攝)。新華社發(fā)(任超攝)
在香山腳下,,北京植物園不遠處,一座坐北朝南,、依山就勢的恢宏建筑——香山革命紀念館也拔地而起,。紀念館內,面積6000平方米的《為新中國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主題展覽,,以全面豐富的展陳內容及多樣的展陳方式,,向人們全景式生動呈現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香山停駐期間為新中國誕生奮斗的光輝歷史。
新中式風格的香山革命紀念館,,總體布局沿南北向主軸線展開,,分為兩層,建筑高度22.5米,,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在遠山掩映下,透露出自然質樸,、穩(wěn)重莊嚴的氣質,。
香山革命紀念館常務副館長唐開文說,,為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館在設計建設中也獨具巧思,。例如,,在紀念館南門,設置了28根廊柱,,象征中國共產黨從建黨到新中國成立28年的奮斗歷程,;用于舉辦重大紀念活動和黨員教育活動的南廣場上,專門設置了國旗及旗臺,,高度為19.49米,;紀念館二層東側設置的“四梁八柱”造型,蘊含著中共中央同社會各界合力籌備新政協(xié),、組建中央人民政府,,為新中國搭建“四梁八柱”的寓意。
這是香山革命紀念館中,,《為新中國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主題展覽所展示的多媒體景觀(9月7日攝),。新華社發(fā)(任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