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有“謹慎之心”不足之處,、不足之人。這次在應對疫情中暴露出的明顯短板,,提醒我們,,必須總結經(jīng)驗、吸取教訓,,不斷完善我國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wèi)生應急管理體系。一些干部,,則被疫情這面鏡子,,照出了“治理能力和專業(yè)能力明顯跟不上”的短板。少數(shù)干部之所以“表現(xiàn)不佳甚至很差”,,原因之一,,恐怕也是缺少底線思維,對風險預判不足,、準備不足,。
既充滿自信,又充滿憂患意識——兩個“充滿”,,缺一不可,。如果被一時的勝利、成就沖昏頭腦,,就容易丟了謹慎之心,。有些干部覺得老把風險、憂患掛在嘴邊,,是不是就顯得沒自信了,?這種不應有的顧慮,恰是把“必勝之心”和“謹慎之心”對立了起來,。
必勝之心,、責任之心、仁愛之心,、謹慎之心,,四個“心”是辯證統(tǒng)一的。越是有必勝的信念,,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增強謹慎之心,才能把責任擔起,、把責任盡到,。帶著謹慎之心,,才能更知群眾的冷暖安危,,更能防微杜漸,及時解決群眾所急所憂所思所盼,。
在習近平總書記2月23日所作重要講話中,,“謹慎之心”的精神內涵,,不僅在直接談及這四字之處,還體現(xiàn)在很多地方——
“經(jīng)濟社會是一個動態(tài)循環(huán)系統(tǒng),,不能長時間停擺”——這里體現(xiàn)著謹慎之心:要防止局部風險演化為區(qū)域性或全局性風險,,防止短期風險演化為長期風險。
“推動醫(yī)防結合,,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這是要把防微杜漸、主動化解風險的意識,,更深入地體現(xiàn)在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中,。
“必須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厭戰(zhàn)情緒,、僥幸心理,、松勁心態(tài)”“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這也體現(xiàn)著謹慎之心:對這場疫情防控人民戰(zhàn)爭、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要一抓到底,一時一刻不放松,,一絲一毫不馬虎,,直至取得最后勝利。
今天,,大戰(zhàn)行至膠著,、吃勁之際,大考正攻最難,、最險之題,。習近平總書記恰在這時語重心長地提出增強“謹慎之心”,深意可知,。
謹慎在握,,方有勝算在握。這是個樸素,、管用的道理,。(文丨特約評論員 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