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習近平陜西考察進入第三天,,他來到省會西安。西安古稱長安,,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2015年,,總書記曾兩次踏訪西安,觸摸這座古都的脈搏,。五年后再訪西安,,他先后到了三個考察點,每一個都攸關國脈,。
△習近平陜西之行第三天考察地示意圖
看國之命脈:力保產業(yè)鏈供應鏈穩(wěn)定
習近平在西安考察的第一站,,是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作為我國西北地區(qū)最大的制造企業(yè),,陜汽位居中國機械500強第20位,。
△陜汽成立于1968年,,現(xiàn)有員工2.8萬人,下轄100余家參控股子公司,。(總臺央視記者錢金庫拍攝)
陜汽建廠50多年來,,先后承擔了我軍三代重型越野車研制生產任務,在國防建設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也是軍民融合發(fā)展的“排頭兵”,。
△這是總書記登上的德龍X6000牽引車。(總臺央視記者彭漢明,、黃京輝拍攝)
近年來,清潔低碳已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陜汽順勢而為,、積極轉型,承擔了國家863新能源商用車開發(fā)項目,,成功開發(fā)出國內第一輛L4級智能重卡和燃料電池整車產品,。
△這是德龍X30006×4純電動自卸車,。(總臺央視記者楊松濤拍攝)
陜汽是國有裝備制造業(yè)企業(yè),。習近平曾經指出,國有企業(yè)“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yè)和關鍵領域占據支配地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對于裝備制造業(yè),他多次以“國之重器”相稱,。當下,,作為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yè),陜汽對于推動全產業(yè)鏈聯(lián)動復工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在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陜汽于2月14日復工,,目前復工率已達100%,,產能全面恢復。(總臺央視記者楊立峰,、楊松濤拍攝)
△陜汽還主動承擔生產防疫物資護目鏡的任務,僅用兩天時間就完成各項準備工作,,日裝配產能3000只以上,。
在考察陜汽現(xiàn)場,習近平說:“制造業(yè)是我們經濟的命脈所系,,我們國有企業(yè)是生力軍,、主力軍,在復工復產方面要起到這個作用,。剛才我看了一些產品,,也看了你們的生產線,非但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而且創(chuàng)造了汽車生產的歷史最高水平,,這是必須鼓勵的。希望你們再接再厲,,把握機遇,,化危為機。特別是去創(chuàng)立發(fā)展新的模式,、新的業(yè)態(tài),、新的技術、新的產品,?!?br/>
上個月在浙江,習近平重點考察了港口和中小民營企業(yè),,這次在西安考察制造業(yè),、國有企業(yè),再次傳遞出保產業(yè)鏈供應鏈穩(wěn)定的強烈信號,。就在總書記赴陜西三天前,,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保”,,并強調要保持我國產業(yè)鏈供應鏈的穩(wěn)定性和競爭力,,促進產業(yè)鏈協(xié)同復工復產達產。
△總書記的到訪,,讓大家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總臺央視記者黃京輝拍攝)
看國之學脈:胸懷大局無問西東
習近平隨后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考察了交大西遷博物館,。
△交大西遷博物館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qū),2018年12月落成并對外開放,。(總臺央視記者王曉東拍攝)
交大西遷博物館布展面積2400平方米,,通過照片、圖表,、實物等多種形式,,回溯交通大學創(chuàng)辦和西遷歷史。
1955年4月6日深夜,,時任交通大學校長彭康突然接到遷校的通知,。為了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改變當時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局面,,支持西部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央決定交通大學從上海遷往西安。
△師生將設備裝箱準備遷校,。
△交大師生西遷時使用的乘車證,。
交通大學的前身是洋務運動代表人物盛宣懷1896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南洋公學,。接到西遷令后,這所扎根上海近60年的老校義無反顧遷往西安,。1400多名教工,、近3000名學生登上了西行列車。17位黨委委員中有16人遷到西安,。西遷的教授、副教授,、講師和助教等占教師總數(shù)70%以上,。
△不到一年時間,,交大就完成遷校,。1956年,正式開學,。(總臺央視記者鐘銳拍攝)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西安交通大學校門。
△1959年拍攝的西遷后的交大校園,。
△1957年,學校的大禮堂還沒有建成,,學校請來工匠用竹子搭建了這座臨時“草棚大禮堂”,。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學校開大會,、文藝演出,、放電影都在這里進行。
△為增強體魄,,交大成立摩托車訓練班,在上海采購了40余輛摩托車,。后來它們也隨遷西安,,一直使用到上世紀80年代。(總臺央視記者鐘銳拍攝)
經過實地勘址,、認真分析并報中央批準,,交大的遷校方案后來做了調整:交通大學分設西安、上海兩地,。至1957年底,,西安有教職工2585人、學生6881人,,上海有教職工2300人,、學生5078人。1959年,,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定名,同時躋身全國重點大學,。
△這是1957年國務院關于交大分設兩地及1959年各自獨立建校的文件。
△西安交大校園里,,有一條著名的梧桐大道。這些梧桐樹是60多年前西遷時從南方運來栽種的,。這是部分西遷老教授行走在梧桐大道上,。
西遷60余年,西安交通大學為國家輸送了27萬名各類人才,,其中40%留在西部工作,,為改變西部落后面貌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
2005年12月,,西安交大將“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tǒng)、艱苦創(chuàng)業(yè)”概括為“西遷精神”,,并將每年的9月10日確定為“交通大學西遷紀念日”,。
△這塊高2米的交通大學校牌,,1956年從上海隨校西遷至西安,,一直掛于學校北門(正門)。1992年校北門新建后,,此校牌由校檔案館收藏,。旁邊的沙發(fā)、樟木箱等家具,,是學校為西遷人員專門定制并打包托運的,。(總臺央視記者鐘銳拍攝)
△這位精神矍鑠的老教授叫胡奈賽,,當年西遷時,,她只有22歲。交大西遷博物館開放后,,她一直有個心愿,,想跟圖左的雕塑合張影。因為雕塑的衣服是仿照西遷時她的衣服樣式制作的,,實在太有紀念意義,。今天,她夢想成真,。(總臺央視記者王曉東拍攝)
2017年11月30日,,史維祥等15位經歷西遷的老教授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體會和弘揚奉獻報國精神的建議,??倳浶椿匦牛颢I身大西北建設的交大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大師生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fā)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在隨后的2018年新年賀詞中,,總書記再次為西安交大西遷老教授點贊,。
△這是15位給總書記寫信的老教授。
△去年,,西安交通大學“西遷人”愛國奮斗先進群體被授予“最美奮斗者”稱號。致敬詞這樣寫道:“你們是鋪路石,金子般閃耀在歲月的最深處,;你們是螺絲釘,,鉆石般旋轉在共和國的年輪里?!?br/>
穿越時空,,學脈相承。以身報國,,無問西東,。三個月前的1月20日,習近平曾專門到另一所賡續(xù)學脈的大學——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舊址考察調研,??倳洰敃r強調,教育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他說,,要培養(yǎng)有歷史感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22日,在交大西遷博物館,,習近平勉勵廣大師生:“要發(fā)揚老教授們這種西遷精神,。重大的歷史進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災難之后,我們這個民族就是這樣在艱難困苦中歷練,、成長起來的,。我也完全相信我們的交大人,我們西部的同志們,,一定會在未來的新時代的歷史進程中,,為中華民族立下卓越的貢獻!”
從昆明的西南聯(lián)大舊址到西安的交大西遷博物館,,總書記的足跡表露了心跡:對于始終與黨和國家的發(fā)展同向同行的人,,黨和國家始終不會忘記。
△總書記當天親切會見了14位西遷老教授,。他說:“看了你們的信我非常感動,產生了強烈共鳴,?!保偱_央視記者王曉東拍攝)
看國之文脈:夜未央回長安
習近平在西安考察的第三站,是大唐不夜城步行街,。這是一條具有唐風唐韻的雕塑景觀街區(qū),。2019年,,它和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一道入選國家首批高品位步行街試點,。
△步行街以大雁塔為依托,北起玄奘廣場,、南至唐城墻遺址公園,、東起慈恩東路、西至慈恩西路,,南北長2100米,,東西長500米。(總臺央視記者楊波拍攝)
步行街以唐文化為主線,,結合現(xiàn)代流行元素,,已成為西安“夜游經濟”主陣地和潮流時尚新地標。這里曾舉辦“西安年·最中國”,、國際時尚周等文商旅活動和《再回長安》等大型實景文化演出,,讓游人如同穿越到了盛唐。
△灌湯蝦球,、肉夾饃,、肉包,是步行街煙火氣的最佳代表,。(總臺央視記者史偉,、王哈男、李輝拍攝)
△網紅“不倒翁小姐姐”翩翩起舞,。(總臺央視記者郭曉龍拍攝)
步行街區(qū)日均游客達15萬人次,最高峰時達84萬人次,。受疫情影響,,步行街在關閉近一個月后,于2月21日開街,,目前日均游客量恢復至4.3萬人次,。
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只是西安發(fā)展“夜經濟”的代表,今年還將完成五大類別的夜景亮化工程,,特色夜游街區(qū)達到30個,。“夜游西安”將成為古都旅游新亮點,。
△西安鐘樓,、大唐不夜城,,是“夜游西安”的必到之地。
2015年,,習近平就曾兩次與夜晚的西安親密接觸,。當年2月15日晚,正在西安考察的他登上了西安城墻,,觀看城墻保護狀況,。5月14日,第一次在家鄉(xiāng)接待外國領導人的習近平陪同客人共同觀看文藝演出《夢長安》,。
△2015年5月14日,古城樓永寧門外,,盛唐武士和宮女正在列隊迎賓,。
2014年2月在北京考察時,習近平說,,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2017年2月,,總書記在規(guī)劃建設雄安新區(qū)時再次強調,,要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延續(xù)歷史文脈,。
△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
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行走在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也就是徜徉在中華民族精神的長河里,。正如總書記所說,,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我們不懼風雨,,篤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