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新中國奠基為新時代鑄魂|“為新中國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基本陳列展覽
為新中國奠基 為新時代鑄魂
“為新中國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
基本陳列展覽
香山革命紀念館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香山腳下,,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多次視察北京,,并對首都文化建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9年9月13日,,香山革命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2019年,香山革命紀念館場館建筑先后榮獲“北京市結(jié)構長城杯金獎”,、中國建筑業(yè)最高獎項“魯班獎”,,被媒體評為“北京新地標”。
香山革命紀念館南廣場和展廳入口
2019年9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瞻仰雙清別墅、來青軒等革命舊址,,參觀香山革命紀念館,,觀看“為新中國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主題展覽,,回顧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全國勝利和黨中央籌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光輝歷史,,緬懷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展覽后發(fā)表重要講話:“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雖然只有半年時間,,但這里是我們黨領導解放戰(zhàn)爭走向全國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的總指揮部,是中國革命重心從農(nóng)村轉(zhuǎn)向城市的重要標志,,在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br/>
隨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視察參觀,,香山革命紀念館很快成為全國的紅色“打卡”圣地。自對外開放以來,,超過188萬觀眾參觀香山革命紀念地,,近40萬名觀眾來館參觀,2萬余名大中小學師生通過“云課堂”參觀展覽,。作為新時代背景下北京市重點打造的紅色文化教育新陣地,,香山革命紀念館在展覽內(nèi)容、展陳形式,,以及宣教形式等方方面面都體現(xiàn)出創(chuàng)新的理念,。
01
展覽內(nèi)容成果新
“為新中國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基本陳列展覽作為香山革命紀念館的基本陳列展覽,是目前國內(nèi)唯一全面展示中共中央進駐香山時期輝煌歷史的大型展覽,,是中國共產(chǎn)黨香山革命歷史研究最新成果的集中展示,,政治性強,史料翔實,,思想內(nèi)涵豐富,,社會教育意義重大,。
“為新中國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展覽序廳
展覽大綱編寫守正創(chuàng)新、突顯時代價值
“為新中國奠基”基本陳列展覽從大綱撰寫之初,,就始終堅持將展覽內(nèi)容的政治屬性作為第一屬性,,把旗幟鮮明講政治作為第一要求。同時,,認真提煉展覽主線,、深入挖掘精神內(nèi)涵、梳理重點亮點,,使展覽體現(xiàn)政治性,、思想性、學術性,,有血有肉有溫度,,能夠感染人、教育人,。展覽大綱編寫工作主要圍繞以下原則:
一是堅持政治引領,。展覽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中國革命精神貫穿展覽始終;二是圍繞紅色主線發(fā)力,。展覽始終貫穿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香山繼續(xù)指揮解放全中國,、籌建新中國的重大歷史主線,突出時代主旋律,,謳歌中國共產(chǎn)黨,、謳歌新時代;三是體現(xiàn)時代價值,。展覽內(nèi)容既生動展現(xiàn)了香山革命精神,,也系統(tǒng)闡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chǎn)黨人始終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的作風,,始終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是廣大黨員干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展覽主題鮮明,、立意高遠,社會教育意義重大
“為新中國奠基”展覽按歷史發(fā)展脈絡,,共分為五個部分,,由“進京‘趕考’”“進駐香山”“繼續(xù)指揮解放全中國”“新中國籌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五個部分,15個單元構成,。展覽面積6000平方米,,共展出圖片800張(含報照、地圖,、文字版,、表格),文物1200件(含實物,、文獻,、檔案)及若干藝術品。展覽著力展現(xiàn)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中國革命的歷史轉(zhuǎn)折關頭,,為奪取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和實現(xiàn)偉大歷史轉(zhuǎn)折所作出的重要決斷和決策,;著力展現(xiàn)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停駐期間,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以摧枯拉朽之勢,領導解放全中國,,徹底推翻代表大地主、大資產(chǎn)階級利益的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反動統(tǒng)治,;著力展現(xiàn)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北京香山停駐期間,,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肝膽相照、共商國是,,籌備新政協(xié),,組建中央人民政府,為新中國的誕生搭建“四梁八柱”,,開啟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新紀元,。
“為新中國奠基”展覽內(nèi)容具有重大社會教育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展覽后指出:我們緬懷這段歷史,,就是要繼承和發(fā)揚老一輩革命家“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決定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關鍵歷史時刻,,我們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教導,,千萬不能在一片喝彩聲、贊揚聲中喪失革命精神和斗志,,而是要始終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使每名黨員干部常懷憂黨之心,、為黨之責、強黨之志,,使全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從而贏得中國人民長期擁護和堅定支持,確保黨的長期執(zhí)政,。
讓文物說話,,用檔案證史,以影像觸情
紅色革命文物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領導人民革命的歷史見證,,也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為了做好“為新中國奠基”展覽的文物征集工作,專門抽調(diào)大綱編輯,、藝術設計,、文物征集、講解接待等相關工作人員,,組成跨部門的展覽小組,,分赴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湖南,、湖北,、安徽、四川,、江西,、浙江、廣西,、陜西,、上海、天津等15個省區(qū)市的40多家革命類紀念館和檔案館,,行程30余萬公里搜集展覽素材,。先后從全國各地征集到大量珍貴歷史文物、文獻、實物等各類別文物,,從中甄選出1200件(套)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了中共中央在香山期間繼續(xù)指揮解放全中國,、籌建新中國的豐功偉績。2019年底,,“香山革命紀念館文物征集和復仿制”項目獲全國革命文物利用十佳案例,。
珍貴歷史文物眾多。展覽中,,“毛澤東同志從西柏坡進京‘趕考’時乘坐的同款吉普車”“印有‘七一’字樣的勞動大學通行證章”“渡江戰(zhàn)役時使用的木船”“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樣徽”“開國大典的邀請函”“開國大典時裝飾天安門城樓使用的大紅燈籠”“開國大典使用的禮炮”等都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屬首次展出,成為觀眾參觀必看的“明星”文物,。
1949年中央軍委作戰(zhàn)處參謀趙光琛
使用并保存的“勞動大學”證章
珍貴歷史檔案眾多,。展覽展出了大量從中央檔案館、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外交部檔案館,、北京市檔案館等單位復仿制的新政協(xié)籌備會及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系列珍貴檔案,中共中央在香山期間指揮解放戰(zhàn)爭和籌建新中國的電報文稿(復制件)等館藏文獻300余件,。
此外,,展覽還展示了《北平各界民眾熱烈歡迎人民解放軍入城》《渡江戰(zhàn)役》《攻占“總統(tǒng)府”》《共商國是》《開國大典》等大型紅色經(jīng)典油畫復制件,以及從中央新影收集到的珍稀歷史影像《北平和平解放》《西苑閱兵》《國共和談》《渡江戰(zhàn)役》《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國大典》等,,可以讓觀眾深切體會那些曾經(jīng)鮮活,、震撼的歷史時刻。
02
展陳設計創(chuàng)意新
為了使香山革命歷史更好向觀眾呈現(xiàn),,展陳工作啟動之初,,大綱撰寫人員就同展陳設計人員進行深入溝通,圍繞展覽核心思想與展陳形式充分碰撞,、融匯,。經(jīng)過多輪研討和論證,提出了以重大歷史節(jié)點劃分層次,,圍繞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珍貴歷史文物,,打造展覽“核心亮點”、觀眾“駐足點”,、“文物看點”的創(chuàng)新展陳設計理念,。
構造宏偉敘事空間,打造展覽“核心亮點”
為了突出展覽主題和中心思想,,使展覽更具歷史感染力,、視覺沖擊力、藝術熏陶力,展陳策劃人員設計了十大“核心亮點”,?!昂诵牧咙c”是展覽主題思想的具象,是整個展覽核心內(nèi)容的體現(xiàn),。
序廳主題思想展示,。序廳為環(huán)形設計,高8米,,面積540平方米,。序廳正中以“香山之春”巨幅油畫為背景,矗立著“毛澤東同志在香山”大型雕塑,。雕塑左側(cè)“渡江戰(zhàn)役”浮雕,,右側(cè)為“共商國是”浮雕。
“北平各界民眾熱烈歡迎人民解放軍入城”交互式多媒體景觀,。該景觀通過將場景復原,、人物塑形等展陳形式與歷史影像相結(jié)合的手法,配合斜面透明反射玻璃與組合式投影設備,,動態(tài)演示北平各界民眾熱烈歡迎解放軍入城的盛大景象,。
北平和平解放展區(qū)
進京“趕考”壁飾景觀。該景觀將毛澤東同志進京“趕考”時所乘坐的同款吉普車與西柏坡風貌壁飾景觀有機結(jié)合,,立體式,、全景式展示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離開西柏坡遷往北京香山時的歷史瞬間。
壁飾景觀:進京“趕考”
“中共中央主要機關在香山”分布式電子沙盤,。通過光電手段,,在沙盤上顯示中共中央主要機關地理方位信息,兩側(cè)配合展示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辦公,、起居等相關歷史圖片及影像,,使觀眾對香山革命紀念地整體布局了如指掌。
“西苑閱兵”大型多媒體展臺,。通過組合展示毛澤東同志閱兵乘坐的吉普車,、武器裝備和西苑閱兵歷史影像、歷史照片,,生動立體展現(xiàn)西苑閱兵的盛大歷史場景,。
“國共和談”復原景觀。根據(jù)歷史影像資料營造和談整體氛圍,,在背景墻面展示珍貴的國共和談歷史照片,、歷史影像資料,真實還原歷史,。
“解放全中國”大型地臺式電動地圖景觀,。該景觀利用數(shù)字化控制與光電感應交互技術,將解放全中國分為西北、華東,、中南,、西南4個區(qū)域。當觀眾腳踏電動地圖某一區(qū)域時,,該區(qū)域便會發(fā)生光線變化,,屏幕上同步顯示相應歷史圖片資料,增加了展覽的互動體驗,。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大型多媒體復原交互式景觀,。該景觀由大型電子地圖、影像視頻,、電報手稿共同組成,。通過電報手稿動態(tài)展示、進軍影像動態(tài)演示,、電子地圖互動展示等三者同步,,共同展現(xiàn)中共中央與毛澤東同志在香山通過紅色電波指揮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的歷史進程。
“共商國是”壁飾景觀,。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地——北平中南海懷仁堂禮堂內(nèi)景為壁飾型背景墻,,并懸掛油畫作品《共商國是》。背景墻面兩側(cè)分別放置大型石刻銘文展墻《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名錄》,。
大型壁式石刻組合景觀:共商國是
開國大典多維影像與藝術場景組合,。該場景利用展館東側(cè)天井兩層空間,通過大型多媒體透明屏裝置與開國大典歷史紀錄片相結(jié)合的藝術手法,,使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開國大典的熱烈歡慶氛圍,。
開國大典時裝飾天安門城樓使用的大紅燈籠
敏銳捕捉觀眾興趣點,巧妙謀劃觀眾“駐足點”
“為新中國奠基”展覽按各部分側(cè)重點不同,,選取了多處觀眾關注度高的歷史細節(jié)內(nèi)容進行精心編排,,從觀眾耳熟能詳?shù)臍v史中,深入挖掘其背后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ié),,增加人文關懷,,讓熟悉的故事聽出陌生感、真情感,,從而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例如,展覽第一部分第一單元“解放軍北平入城式通過外國使館區(qū)東交民巷”的歷史內(nèi)容,,采用將解放軍行進路線圖、歷史照片相結(jié)合的形式,,重點闡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全副武裝昂首通過象征西方列強欺凌中國的代表性區(qū)域——東交民巷,,洗刷了百年來中國武裝人員不得進入東交民巷的恥辱歷史;第一部分第二單元進京“趕考”干部必讀12種書目的內(nèi)容,展覽除展示了12種書目外,,還配以毛澤東同志關于干部讀書的具體要求,,從而達到對黨員干部的教育和警示意義;第三部分第二單元中“解放軍占領上海后露宿街頭”主要闡述了人民解放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既是威武之師,又是文明之師”,,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可以說,,每一個駐足點都會有一個感人的故事,,觀眾的每一次駐足都將獲得一次紅色教育,經(jīng)受一次心靈的洗禮,。
形式設計賦予文物生命活力,,增彩“文物看點”
革命文物是紅色文化的物質(zhì)載體,它不僅凝結(jié)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光榮歷史,,而且蘊含著偉大的革命精神,。“為新中國奠基”展覽充分考慮了革命文物特有的紅色文化屬性,,在展陳設計過程中認真梳理革命文物同革命歷史間的勾連性,,通過恰當?shù)脑O計形式使文物具有生命力,真正融入展覽,,成為歷史敘事的關鍵一環(huán),,從而增彩“文物看點”。
設計壁飾景觀,,為文物安家,。文物只有回歸歷史、融入歷史,,才能體現(xiàn)其內(nèi)涵特質(zhì),。展陳中,為了展現(xiàn)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相關文獻,,展陳設計人員參照西柏坡革命舊址的建筑風格制作了壁飾景觀,,使觀眾能夠在線索清晰的歷史圖景中觀察文物,加深對文物的理解,。
雕塑組合壁飾景觀:毛澤東同志在香山雙清別墅
閱《進步日報》刊載的關于“南京解放”的消息
為文物“量身定制”專用道具,。革命文物由于經(jīng)歷戰(zhàn)火硝煙,很多都斑駁不堪,,字跡難辨,,如立功紀念章,、紀念郵票等。為了使觀眾能夠清晰觀看文物細節(jié),,展陳設計團隊在文物上方安置了一枚放大鏡,,使紀念章、郵票上面的文字,、圖案清晰可辨,。此外,解放戰(zhàn)爭時期人民解放軍使用的鋼盔,、棉帽,、大衣、軍號等文物,,并不是直接擺放在展柜里,,而是借助道具,將其托在空中,,便于觀眾從各個角度觀看,,提升觀賞效果。
矩陣排列,,烘托氛圍,。為了使文物展示效果更具沖擊力、震撼力,,展陳設計團隊大膽采用矩陣陳列的設計手法,。如將搜集到的120多種中外文版本的《論人民民主專政》集中陳列,可謂蔚為壯觀,。這種展示設計手法,,充分反映了毛澤東同志的《論人民民主專政》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和巨大社會影響力。此外,,解放全中國大型景觀中,,將近200支步槍、機槍密集陣列展示,,就如同凱旋的解放軍戰(zhàn)士列隊接受人民的檢閱,,使觀眾肅然起敬。
開國大典使用的禮炮
采用軸對稱設計,,營造莊嚴的儀式感,。為了凸顯開國大典隆重熱烈、莊嚴大氣的氛圍,,營造出中國傳統(tǒng)特有的儀式感,,展陳設計團隊將十門開國禮炮以天安門背景圖片為中心,對稱排列,,炮口斜角一致,,使觀眾仿佛置身慶典活動之中,,隆隆禮炮震耳欲聾。
03
宣教工作形式新
“為新中國奠基”展覽宣教工作不斷創(chuàng)新宣教手段和形式,,拓展宣教陣地,使展覽宣教觸角不斷延伸,,拓寬了宣教空間,,拉近了宣教距離,提升了影響人,、感染人,、凈化人的社會教育功能。
開通“云課堂”,,引領“新熱潮”
在疫情臨時閉館期間,,香山革命紀念館“停展不停講”,開展“云課堂”直播活動,,線上為學生講解主題展覽,,先后聯(lián)合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敖漢旗新惠第九中學,、北京市一零一中學等大中小學校開展了20余次“云課堂”宣教活動,,帶領2萬名學生線上參觀“為新中國奠基”主題展覽,學習紅色革命歷史,、追尋革命先輩足跡,。截至目前,香山革命紀念館“云課堂”宣教活動講解時長突破1000分鐘,,獲贊30余萬次,,“云課堂”預約絡繹不絕,引領了疫情期間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新熱潮”,。
虛擬展,,為展覽插上翅膀
“為新中國奠基”展覽對外開放后,香山革命紀念地虛擬展館也隨后上線,,全面展示“為新中國奠基”展覽和香山革命舊址全景畫面,。虛擬展館通過數(shù)字化多媒體技術,以360度視角實景展示,,為觀眾提供沉浸式參觀體驗,,最大限度展示了“為新中國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主題展覽香山革命舊址的內(nèi)容和景觀,提供了虛擬全景,、展覽圖片,、文物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內(nèi)容,,并為觀眾提供了多種導覽方式,,讓千里之外的觀眾足不出戶,,便可以觀賞展覽。
遍布全國各地的紅色革命主題紀念館都是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的神圣殿堂,,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作為精神殿堂的守衛(wèi)者,,香山革命紀念館將一如既往,,旗幟鮮明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使之轉(zhuǎn)化為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