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南京7年,這還是竹內亮第一次看到高考的排場,。密集的安保、噪音的管控、父母的期盼,,在這個日本紀錄片導演看來都是如此真實、新奇,、又令人動容,。他想把這種舉全社會之力保障高考的陣勢介紹給外國觀眾,正如他此前把中國在疫情防控中所做的努力拍出來一樣,。
△視頻丨《新聞周刊》本周人物竹內亮
武漢解封后,,在南京定居的紀錄片導演、來自日本的竹內亮
踏上了開往武漢的列車,,準備用鏡頭記錄武漢的最新情況,。
△紀錄片導演:竹內亮
竹內亮:日本人知道的武漢,只有四個點,,灰色的城市,、空城、病毒,、醫(yī)生,。外國人,特別是日本人,,對武漢的偏見很多,,所以我想把現(xiàn)在真實的武漢(呈現(xiàn))給大家看,把他們的偏見去掉,,我的標準是外國人想看的人物(故事),。
去武漢
出發(fā)前一個月,竹內亮團隊在微博收到100個粉絲私信的抗疫故事,,從中精選10人,,計劃用10天時間拍攝,獨立自費向海外尤其是日本民眾介紹武漢解封后的最新情況,。
恰好在出發(fā)這一天,,武漢耗資9億剛完成了近千萬人核酸檢測,無一人確診,。但他們還是帶了消毒液等防疫裝備出發(fā),,后來發(fā)現(xiàn)只有口罩派上了用場。
△竹內亮出發(fā)去武漢
竹內亮:中國防疫措施我覺得非常到位,,就是特別嚴格,。所以我覺得非常厲害,不僅是政府的措施,我覺得最厲害的是老百姓團結的力量,,大家都非常配合,,大家都拼命戴口罩。
普通市民
竹內亮首先來到了華南海鮮市場,,第一位拍攝對象是常在華南海鮮市場采購的人,。
因為拍攝對象是粉絲,竹內亮能最快讓彼此信任,,獲得對方最希望被理解又最隱秘的東西,。
△第一個采訪對象常在華南海鮮市場采購
不同于通常紀錄片里的莊重,竹內亮選擇出鏡拍出屬于自己風格的紀錄片,,活躍慣了的他,,面對許許多多的淚水,克制著不去安慰,,盡量一言不發(fā),,用影像呈現(xiàn)背后的沉甸甸。
醫(yī)護,,逝者
到達武漢后第二天,,竹內亮的拍攝對象是曾經奮戰(zhàn)在抗擊新冠肺炎一線的護士。
龔勝男已經做了5年護士,,據(jù)說在新冠肺炎治療中,,她在對患者進行精神安撫方面花了很多心血。喜歡跳舞的她看起來一直非常開朗積極向上,,可是在聽到竹內亮不經意提出的問題之后,,現(xiàn)場的氣氛突然變了。
龔勝男:我覺得這個還是不太好說,,因為這個還是挺沉重的,,所以我就覺得……等一下再錄……
△龔勝男:抗擊新冠肺炎一線護士
在聽了龔勝男的話之后,竹內亮產生了想和患者以及他們的家人見面的想法,。于是他采訪了在這場疫情中痛失親人的莊園,。
莊園由外公外婆養(yǎng)大,身為醫(yī)護工作者,,她尋求了身邊所有朋友,,嘗盡了一切辦法,但外公還是離開了她,。
莊園:有的時候看到外公年齡相仿的人,,治愈了。其實我心里會想,,為什么就不能多一個我外公,?
△莊園在鏡頭前講述疫情期間親身經歷
因為照顧外公,,莊園的二姨也被感染,拍攝時她剛離開隔離點回家,,掐指一算,,離家108天,做了41次核酸檢測,,輾轉6個治療場所,,但即便痊愈,也并非每個人都能坦然面對,。
不用臺本,,絕不擺拍,竹內亮嚴格恪守紀錄片平視的姿態(tài),、謹慎的提問,讓武漢普通人呈現(xiàn)普通又細微的表達,。
竹內亮:我想表達的是武漢人的生活,,生活的細節(jié)。我沒有通過這個片子來引導某一個方向,,我根本沒有這個想法,。就把武漢人的真實的生活介紹給大家就OK了。
了解武漢
解封后,,醫(yī)療資源的順暢調配依然需要時間,,而對于竹內亮來說,這次拍攝期間患上的結石急癥,,讓他更理解疫情中急診患者的不易,。
正是這種從個體出發(fā)的平實記錄,讓這個名為《好久不見,,武漢》的紀錄片,,在上線首日登微博全站日榜第一,上線十天,,話題閱讀量破億,。
△抗疫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
竹內亮:在日本非常非?;鹆?,每天所有的大電視臺播出。我的父母也高興,,在日本的電視臺,、新聞報紙上看到我的信息,所以每次都聊這個話題,,我今天又在電視上看到你了這種,。以前(我)是中日文化的交流范圍內有名,就是一個小網(wǎng)紅,但是現(xiàn)在完全出圈了,,就是跟日本完全沒有關系的人也知道我,。
早在2月,竹內亮就在定居的南京拍了當?shù)氐目挂叨唐?,登上了雅虎日本首頁,,很多中國觀眾因為這個片子認識了他。而他所拍攝的很多都是國人習以為常甚至有些熟視無睹的抗疫舉措,,似乎經由他的鏡頭變得生動起來,。
△竹內亮獲得的獎項
外國人的局外者眼光,普通人真實故事的客觀描述,,或許是凡人凡事得以讓世界各地觀眾共情的理由,。他正發(fā)動粉絲翻譯更多語言,讓更多人知道這里發(fā)生的一切,。
白巖松
近幾年在世界上,,民粹主義又開始抬頭,疫情加重了這種速度,,疫情也讓很多國與國斷了更多交流的空間,,人心的距離,有時因撕扯對立比國與國相距得還遠,。
這個時候,,客觀地記錄,幫著人們真實地看見,,已經不簡單是在拍片子,,其實是在修橋梁,修人與人心中的橋梁,,不僅日本導演該做,,中國的導演、美國的導演,、很多國家的導演……只要有條件都該做,,橋多了,沖突的危險就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