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寧夏固原農民吳鳳芳拗不過老伴兒戴天福,,兩個人坐著車,,從20里外的家,趕到梁云文化大院,。盡管這兩年腿腳不便,,77歲的戴天福還是指望著“隔三岔五來這兒,過把戲癮”,。
這是固原市原州區(qū)一個不起眼的院子,,與一般農家院不同的是,院子里時常傳出悠揚的秦腔,,還有精彩紛呈的皮影戲,、刺繡作品、傳統(tǒng)秦腔,、眉胡劇等,。
大院主人叫梁云,曾是一名木匠,。10多年前,,熱愛皮影、唱戲的他開始籌劃建設文化大院,。有了梁云文化大院,,村民們的文化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記者還沒走進梁云文化大院,,秦腔的曲調已經傳了出來,。
正在為鄉(xiāng)親們演唱秦腔選段的是鄰村村民柏麗香。她自幼酷愛秦腔,,如今在當?shù)匾研∮忻麣?,只要有空閑時間,她就會來到文化大院為鄉(xiāng)親們表演節(jié)目,。
最近,,柏麗香還玩起了網絡直播。柏麗香說:“有舞臺讓更多人看到自己表演,,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舞臺上,,演唱者一板一眼,,彈奏者一曲一調,盡管是業(yè)余愛好者,,但是熱情絲毫不減,。
就像農家院質樸的風格一樣,,秦腔之外,梁云文化大院里的“草根”藝術和非遺文化撲面而來,。大院還收藏了不同年代的農耕用具,、傳統(tǒng)和手工制作的瓦塑,、剪紙,、刺繡、皮影等實物300多件,。梁云引著記者走進院中的陳列館,,里面展示了他收藏的老物件,老酒壺,、三弦子,、紡線車等。
一個普通農民為啥建起文化大院,?
“皮影戲是我的家傳手藝,,我從15歲就開始學習這項手藝?!绷涸聘嬖V記者,。
梁云文化大院成立于2012年,成為寧夏第一家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也是固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范大院,。
除了梁云文化大院,固原市原州區(qū)還涌現(xiàn)出120多個文化大院,,79個民間演出團體,,其中,有一定規(guī)模的文化大院有50多個,,如沈家河文化大院,、王永紅文化大院、楊郎文化大院等,,覆蓋原州區(qū)各鄉(xiāng)鎮(zhèn)和街道,,參演人員達5000余人。這些草根藝人活躍于田間地頭,,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滿足了他們的精神需求。
“隨著生活越來越好,,傳統(tǒng)文化不能就這么被落下,。”梁云說,,“會把文化大院一直辦下去,?!?/p>
(本報記者陳鵬王建宏張文攀李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