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專家: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岑晏青
采訪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齊慧
近年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智能化應用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活便利已成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新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結合,從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發(fā),,推動人工智能在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深度運用,,創(chuàng)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苯裉?,廣泛的智能化應用已經成為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滲透到人們生活與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人們感受最直觀的,,就是越來越便利的出行。人們生活工作方式深刻變化的背后,,體現了黨中央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特別是“兩新一重”建設投資的引領,讓我們的小康生活有了更多深刻變化,。從一票難求到說走就走,,正是新發(fā)展理念的成功實踐。
人們出行條件改善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究竟有什么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群眾出行有了哪些改變,?其背后的成功因素是什么?如何滿足未來群眾數字生活的新需求,?就這些問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了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岑晏青。
智能化讓生活更輕松
記者:
創(chuàng)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一點我們已經有了深刻體驗。比如人人都有的手機,,除了通訊聯系外,,商務活動、旅行購物,、監(jiān)控管理等,,都能一機辦理,大大方便了群眾生活,,其中數字化出行讓人們感受最深,。請您談談交通現代化建設如何影響我們的小康生活?
岑晏青:如果說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是人民群眾便捷出行的基礎,,那么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手段應用就是人民群眾便捷出行的關鍵。以春運來說,,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和交通運輸部聯合委托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的第三方監(jiān)測調查結果顯示,,人民群眾的出行距離從2016年的375公里,增加到2019年的394公里,,跨省出行人數比例從37%增加到43%,;出行方式也從以道路和鐵路為主,逐步向空鐵聯運,、鐵鐵聯運,、鐵路+自駕等多方式的聯程出行轉化,互聯網購票比例從2016年的67%上升至2019年的81%,。這些數據變化的背后,,充分體現出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手段給交通領域帶來的變化,便捷的出行讓人民群眾有了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便利出行是數字小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交通信息化建設所發(fā)揮的作用主要體現為:
一是實時交通信息服務。最典型的是手機電子地圖,百度,、高德等手機電子地圖服務已覆蓋全國近400個城市,,用戶規(guī)模突破7億人,基于手機電子地圖提供的交通信息服務,,已從單一,、靜態(tài)的路徑規(guī)劃,逐步擴展到實時路況,,以及方便出行的停車場,、餐飲,、酒店等智能化推薦服務,。同時,以航班信息和車次信息為代表的交通運輸專業(yè)領域信息服務發(fā)展迅速,。
二是出行全程“無紙化”和換乘便捷化服務,。運輸企業(yè)圍繞旅客出行全流程需求,大力推行線上服務,,實現出行全程“無紙化”,。2019年春運期間,鐵路推出快速進站,、網上刷臉核驗和候補購票試點,,民航有229家機場開通了自助值機和電子登機牌,32家千萬級機場實現旅客值機安檢,、登機全流程電子化,公路已有98%的二級客運站實現聯網售票,。同時,,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不斷提升綜合運輸樞紐智能化服務能力,,精心優(yōu)化空巴通,、空鐵通,、鐵路無軌站、異地候車、站內換乘等便捷的旅客換乘服務舉措,,部署聯程聯運系統,、出行信息指示系統等。高速公路通行費支付方式日益多樣,,微信,、支付寶等移動支付方式基本已覆蓋全部收費口,特別是2019年底,,全國487個高速省界收費站全部撤銷,,徹底解決了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長距離擁堵現象頻發(fā)問題。
三是滿足不同層面?zhèn)€性化需求的預約出行服務,。城市里,,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手段的支撐下,,提前預定網約車實現有計劃的放心出行已是普通老百姓的平常事,自行設計旅游計劃開啟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也已成為年輕人的時尚之選,;在鄉(xiāng)村,,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手段同樣在便利著人民群眾的出行,。
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引領發(fā)展方向
記者:
古人感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相望不相見”,。如今人們旅行“說走就走”,,“一部手機走天涯”。這種變化的背后體現了什么樣的發(fā)展理念,?這些改善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何重要意義,?
岑晏青: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群眾在出行方面的便捷化程度有了巨大提升,。這一成就不是孤立出現的,,其背后有投資加大的促進,有科技進步的支撐,,還體現了人均收入的增長,、假期結構的改變、人們生活方式和休閑理念的變化,,反映出我國綜合實力的增強,,這正是實現全面小康的一個重要標志,也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
具體到出行領域來說,,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推進是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引領下實現的。近年來,,從提升群眾出行感受出發(fā),我國投資政策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傾斜,,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四縱四橫高鐵通道提前建成,,國家高速公路網71118主線骨架基本形成,打通主動脈,、暢通微循環(huán),,拉動了經濟增長,。這也是我國獨有的優(yōu)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憑借日趨完善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網絡,,“說走就走”成為現實。我認為,,出行的便捷呈現出3個鮮明特征:
一是城市間出行通勤化趨勢十分顯著,。進入新時代,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區(qū)的城市群交通一體化發(fā)展迅速,,城市間出行的品質、效率不斷提升,。比如:2011年6月京滬高鐵開通,,2019年底每天對開66車次,平均20分鐘一趟,,全程5至6小時,。再加上民航京滬快線每天約36個航班,基本上30分鐘一班,,全程2個小時,。如此高頻度和快速的高鐵+民航出行條件,讓北京,、上海兩地的商務人士早晨出發(fā)去另一個城市開會,、辦事,晚上返回成為常態(tài)。
二是城市內出行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得到不斷滿足,。一方面,城市公交供給能力全面提升,。公交智能化系統應用水平和運營效率不斷提升,,公交服務品質與吸引力顯著增強。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與城市交通融合發(fā)展,,以網約車、共享單車,、分時租賃(共享汽車)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新業(yè)態(tài)發(fā)展迅速,。總體上看,,在部分城市尤其超大城市,,已經初步形成了“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常規(guī)公交為主體,、出租和汽車租賃為輔助,、步行和自行車等多種方式為補充”相互協調的多層次、一體化城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三是農村地區(qū)出行均等化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小康路上絕不讓任何一個貧困地區(qū)因交通而掉隊。黨的十八大以來,,交通運輸系統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fā)展,,全國新改建農村公路188.8萬公里,,2019年實現了具備條件的鄉(xiāng)鎮(zhèn)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100%,貧困地區(qū)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客車率達到99.6%,,“外通內聯,、通村暢鄉(xiāng)”的基礎設施網絡和“以縣城為中心、鄉(xiāng)鎮(zhèn)為節(jié)點,、建制村為網點”的農村公路運輸網基本形成,,“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成為過去,,如今是“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
數字生活幸福感越來越強
記者: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智能技術的運用,群眾生活更加方便,,出現了許多意想不到的變化,。比如在交通領域,刷臉進站,、無感支付,、電子客票,一系列“黑科技”的應用,,從各種角度方便了群眾出行,,效果很好。未來,,隨著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群眾對便利化程度的“胃口”也將進一步調高,請問如何進一步提升這方面的感受,?在哪些方面還會有突破,?
岑晏青:黨中央明確提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近年來群眾感覺到生活的便利,主要是智能方面的普及應用帶來的,。今后,,要想進一步提升便利化,,還需要繼續(xù)在這方面發(fā)力,,通過智能化的提升和普及,帶動群眾感受的提升,。
當前,,全球范圍已形成廣泛共識的是:未來陸路交通的基本形態(tài)是“聰明的車+智能的路”,這將深刻改變交通組織,、人員出行和貨物運送等方面的運行模式,,以及對交通工具的擁有方式。
聚焦到出行領域,,共享出行與自動駕駛出行是未來發(fā)展方向,。據調查,目前私人小汽車日均使用次數2-3次,,平均利用率很低,,還要占用停車資源。而人民群眾特別是年輕人對共享汽車,、共享單車和網約車等共享出行的認可度很高,,“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共享出行將越來越成為人民群眾高頻度、較短距離出行之選,。
自動駕駛不僅僅指無人駕駛,,無人駕駛是自動駕駛的高級階段,初級和中級階段的自動駕駛實際上已經走進人們生活,。例如:民航飛機和高鐵機車都已在特定條件下使用自動駕駛,,汽車上也有車道保持、變道提醒等自動駕駛功能,。自動駕駛出行不僅讓出行更加快速和準時,,出行過程更加舒適,更重要的是還能輔助人們提高駕駛的安全性,。
我國巨大的出行需求,、良好的交通基礎設施條件,以及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領域的重視與投入,,為出行領域綠色經濟高效的“中國方案”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交通的變遷可以預見,,人民群眾對未來數字生活獲得感和幸福感會越來越強,,也將為小康社會發(fā)展提供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