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龔云(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
盧溝橋馬志江攝/光明圖片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因素,。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有作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獨特精神著稱于世,。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根植于中華民族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維系著華夏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tǒng)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發(fā)展不懈奮斗。
抗日戰(zhàn)爭使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得到了極大升華,。中國自古就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傳統(tǒng)。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進行的一系列抗爭,,就是中華民族覺醒的歷史進程,,就是中華民族精神升華的歷史進程。這種民族覺醒和民族精神升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達到了全新的高度,。抗日戰(zhàn)爭以其前所未有的氣勢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激勵國人“以民族國家利益為依歸”,,彰顯出氣貫長虹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抗擊侵略,、救亡圖存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意志,全體中國人在抗日問題上找到了契合點,。愛國必須抗日,,抗日即愛國。一切為了抗日,,抗日高于一切,。抗日成為區(qū)分是否愛國的唯一標準,,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信念,。愛國主義較以前任何時候都表現(xiàn)得更強烈、更廣泛,、更持久,、更具戰(zhàn)斗性,在理論與實踐上實現(xiàn)了高度統(tǒng)一,。1939年5月18日,,東南亞歸國華僑機工白雪姣給父母留下了一封感人肺腑的告別書,信中說道:“這次去,,純?yōu)樾谧鎳サ?,雖然我是社會上一個不值得注意的蟲,雖然是在救國建國的大事業(yè)中,,我的力量簡直是夠不上‘滄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匯成大海。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