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遼寧阜新9月13日電題:坑底向上
——一座東北老工業(yè)城市轉(zhuǎn)型的坡道起步
新華社記者鄭直 樹文 李錚 張逸飛
深達百余米的礦坑里,,越野車的線條和周圍5億立方米的煤矸石山一樣堅硬粗獷。曾經(jīng)不分晝夜響徹機器轟鳴的礦區(qū),,如今被汽車發(fā)動機的嘶吼聲填滿,。
賽道所處的礦坑,和坑邊高聳的煤矸石山,,見證了遼寧阜新這座東北城市一百多年來的興與衰,,以及從坑底向上爬坡的決意與夢想,。
“因煤而興”
在阜新賽道城凈山公司工程師劉麗智的記憶里,,八十年代,她上小學(xué)的路有些曲折,。
“要爬過一個坑,,從坑那邊下到坑底,然后從坑底爬上去,?!?br/>
劉麗智出生在阜新新邱區(qū)的一個礦工家庭,她的家就在礦坑旁,這里是賽道城的所在地,,也是阜新五個城區(qū)之一,。清光緒二十三年,也即1897年的一次洪水沖刷后,,新邱發(fā)現(xiàn)了露頭煤,,阜新的百年煤礦史就此開始。
“因煤而興”——這是提到阜新時,,避不開的一句話,。
阜新人提起海州露天礦,語氣中難掩驕傲,。這里,,一度是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
1953年開始的“一五”計劃期間,,這里是全國156項重點建設(shè)項目之一,,工作的場景被印在1960年版5元人民幣的背面。
從1953年到2003年,,海州礦累計為國家生產(chǎn)了2.1億噸煤炭,。用60噸一節(jié)的火車皮運輸,連起來的車廂總長度超過5400公里——和黃河幾乎一樣長,。
在新邱,,當(dāng)時礦上的工作是辛苦的,但也是幸福的,,這種幸福,,不僅僅來自建設(shè)國家的榮耀感。
“我上班的時候,,一個月工資是52塊8毛7,。”66歲的老礦工鄭佰禮回憶,,那時候的肉一斤不到一塊,,每個月還可以領(lǐng)到白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