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貴州省丹寨縣萬達小鎮(zhèn)舉辦的活動上吹奏蘆笙(2019年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楊文斌攝
新華社貴陽9月13日電 題:一個小鎮(zhèn)“撬動”整縣脫貧——社會扶貧的貴州丹寨樣板
新華社記者齊健、劉智強
“周一到周五在社區(qū)物管公司上班,,每月有1570元,,周六周日在萬達小鎮(zhèn)巡游表演蘆笙舞,每天有80元,。再也不用為生計發(fā)愁了,。”談起搬到縣城易地扶貧安置小區(qū)后的生活,,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的苗族婦女潘華鳳說,。
潘華鳳的生活變化,是丹寨縣專項扶貧,、行業(yè)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縮影,。
村民在貴州省丹寨縣龍泉鎮(zhèn)馬寨村“扶貧茶園”里采茶(2019年3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楊文斌攝
2016年5月動工,,2017年7月正式營業(yè),,一個按照黔東南苗族文化特色打造的萬達小鎮(zhèn)在丹寨拔地而起,包括今年建成的溫泉酒店在內,,已完工的4期項目總投資15億元,,直接創(chuàng)造2300多個就業(yè)崗位,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781人,。
錦雞,、鼓樓、苗年,、尤公,,4個取名自苗族舞蹈、建筑,、節(jié)慶和歷史人物的廣場串起一個小鎮(zhèn)。鳥籠,、蠟染,、花草紙,游客在這里初見丹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而體驗制作過程,,還可由門店介紹前往村寨深入探秘。
苗族蠟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義蘋,,2016年在揚武鎮(zhèn)基加村的蠟染合作社基礎上成立公司創(chuàng)業(yè),,2017年把公司搬到了縣城附近的卡拉村。
這是貴州省丹寨縣龍泉鎮(zhèn)梯田景觀(2018年9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楊文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