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是民歌中“那遙遠的地方”,,受平均4000米以上高海拔等自然條件所限,,這里也成為決戰(zhàn)“三區(qū)三州”深度貧困的重要陣地。
脫貧攻堅進入收官階段,,新華社記者在2020年夏秋之交來到這片山宗水源的土地,,聆聽浩蕩江河、廣袤牧場,、搬遷新村的回響:一個個脫貧故事,,在離天最近的高原大地上,定格成像,,匯聚成光,。
“無際草原上的新村落”
從省會西寧驅(qū)車向西南方向行駛5個小時,景色也從高樓林立的都市變成了一望無際的高原草場,。
臨近海南藏族自治州興??h城,一派秀美氣象讓記者途中疲勞盡消:一個坐落在碧綠草原中的村落映入眼簾,,一排排色彩鮮亮的藏家民居錯落有致,,村中央建有一塊標準足球場,正在踢球的孩子們追逐嬉戲……
兩名小朋友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h安多民俗文化村玩耍(8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
天空格外透亮,,人們笑聲爽朗,。
作為海南州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個名為“安多”的民俗文化村占地1500畝,,安置有涉及48個村的853戶,、3421名農(nóng)牧民群眾。休閑廣場,、商業(yè)作坊,、電商基地和鄉(xiāng)村旅游富民設施等配套,讓搬遷群眾有了“從未享受過的好日子”,。
“以前老村里,,土房子黑乎乎,用煤油燈,。如今在新房子里,,用電用水再也不發(fā)愁啦?!?5歲的藏族阿媽周德打開話匣子就不停,,一連串藏語讓負責翻譯的當?shù)胤鲐毟刹恐焙簟案簧稀薄?/p>
這是住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的65歲的藏族阿媽周德(8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
周德過去住在黃河峽谷邊海拔3000多米的曲什安鎮(zhèn)塔洞村,,到縣城要翻過好幾座大山,,說起當時艱難的日子,周德直擺手,。
為改變“一方水土養(yǎng)不起一方人”的窘境,,在國家扶貧政策支持下,2017年興??h投資2.1億元打造了安多民俗文化村這個易地搬遷點,。
2018年秋天,周德和貧困戶村民們一起搬到安多村,?!吧缴系牟輬龆剂鬓D(zhuǎn)出去了,每年2000多元的租金,?!敝艿玛割^算收入,“女兒在村里當保潔員,,外孫女上小學每天校車接送,,我看病全報銷,還有低保等補貼,,家里年收入有3萬多元,。”
雖語言不通,,通過翻譯交流卻很順暢,。當記者提到“建檔立卡”“低保”等詞匯時,,特別熟悉這些漢語字眼的她,,眼里放著光,總是在笑,。
采訪臨結(jié)束,,她還追出門來,詢問記者:“免費醫(yī)療政策好,,這一點你們記下了嗎,?”
興海縣扶貧開發(fā)局局長久先太說,,放下牧鞭的村民們正在政府引導下,,積極發(fā)展旅游等多元產(chǎn)業(yè),這個新建的搬遷村兩年來年人均增收2.16萬元,。
黃河蜿蜒曲折,,從興海縣向東300多公里,,流經(jīng)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
這是6月16日拍攝的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境內(nèi)的丹霞地貌(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吳剛攝
兩年多前,尖扎縣依黃河地勢建成了有251套住房的易地搬遷安置點——德吉村,,全縣7個鄉(xiāng)鎮(zhèn)30個村的251戶,、946名藏族群眾走出大山,搬到這里,。
德吉村的藍天,,一碧如洗,成排的房屋中央是文化廣場,,旁邊高大的黃河水車緩緩轉(zhuǎn)動,。如今,德吉村實現(xiàn)了從易地搬遷村到“網(wǎng)紅景點”的轉(zhuǎn)變,,游客絡繹不絕,。
記者走進卓瑪太家的民宿,院落里有優(yōu)雅的木屋,,屋內(nèi)藏式土炕連接取暖的藏式鐵爐,,奶茶咕嘟嘟冒著熱氣。
“就像陽光照進我的家,?!弊楷斕@樣形容國家扶貧政策。以前一家7口年收入不足1萬元,,在當?shù)胤鲐毟刹繋椭?,他使用“關門是家、開門是店”的民宿經(jīng)營模式,,今年暑期旺季每天進賬超過3000元。
“德吉”,,在藏語中意為“幸?!薄T谶@里,,我們看到了幸福的模樣,。
這是6月15日拍攝的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境內(nèi)的丹霞地貌(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吳剛攝
“十三五”期間,,青海省全面完成38個縣(市,、區(qū))、1249個村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搬遷安置農(nóng)牧民群眾5.2萬戶,、20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3萬戶,、11.89萬人,。
“太陽照耀在塔拉灘”
登上47米高的瞭望塔,,曾經(jīng)的荒漠戈壁變了模樣,高天流云的影子在綿延天際的太陽能電池板上移動,。
這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的光伏發(fā)電基地(8月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
即便是記者放出高空無人機,,也無法全覽這個位于塔拉灘的大型光伏產(chǎn)業(yè)基地,。
“光伏園區(qū)有609平方公里,接近一個新加坡的面積,?!焙D现菥G色產(chǎn)業(yè)發(fā)展園區(qū)管委會副主任涂新彭自豪地介紹,“青海上個月已刷新的‘綠電百日’紀錄,,河南,、北京等地的‘綠電’,都有這個園區(qū)的貢獻,?!?br/>
位于海南州共和縣的塔拉灘,昔日是沙丘遍布的荒漠戈壁,,也曾是三江源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qū),。
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的光伏發(fā)電基地休憩(8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
“為生活,,要養(yǎng)牛羊種地,;為生態(tài),需禁牧退耕,。兩難中,,風沙逼走住戶,最多的搬家3次,?!惫埠涂h恰卜恰鎮(zhèn)西臺村黨支部書記馬進學說。
如何破解生態(tài),、貧困的雙重難題,?
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格爾木到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貴德,,從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瑪多再到海東市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記者沿路處處都能聽到當?shù)乩霉庹諄碜龃蠊夥a(chǎn)業(yè)扶貧的故事,。
抓住國家政策機遇,立足高海拔和日均日照時長達8小時等特殊地理氣候條件,,塔拉灘建成了光伏發(fā)電基地,,其中容納5縣11個村采取“飛地”模式集中建設的50.5兆瓦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探索出生態(tài)治理、新能源產(chǎn)業(yè)發(fā)展,、貧困戶增收有機結(jié)合的“生態(tài)扶貧”路徑,。
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光伏發(fā)電園區(qū)內(nèi)吃草(2019年6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吳剛攝
“一是設置與貧困戶自身能力相適應的光伏公益崗位,,實現(xiàn)家門口就業(yè);二是大面積鋪設光伏板遏制風速,、涵養(yǎng)水土,,改善局部生態(tài)?!焙D现莘鲐氶_發(fā)局局長王學軍說,。
有了光伏板遮掩,荒灘上的草慢慢長了起來,。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每排太陽能電池板的盡頭,都豎有帶著扶貧村名字的標牌,;太陽能電池板下綠草繁茂,,還特意留出1米多的高度,方便羊群穿行吃草,。秋冬季時,,除草消除火災隱患也成了如今當?shù)胤鲐毜墓しN。
光伏好效益帶來扶貧好收益,。塔拉灘園區(qū)設置脫貧戶光伏公益崗位5664個,,安排上崗1427人,發(fā)放工資174.23萬元,,為貧困群眾帶來好機遇,。
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光伏發(fā)電園區(qū)內(nèi)吃草(2019年6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吳剛攝
新媳婦進家嫌窮,、一個月就跑掉的西臺村村民馬生建,,潦倒半生,直到去年快50歲才又娶上了媳婦,。
“多虧了光伏分紅,,我還能去園區(qū)放羊,,算下來每月能掙3000元,。”在鮮花盛開,、蔬菜滿園的家中小院里,,馬生建邊聊邊順手拔了幾個胡蘿卜遞給我們。
因為光伏,,成千上萬個“馬生建”“像重新活了一次”,。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村民馬生建在整理院子(8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
一路走來,一個感受越發(fā)明顯:不論身處何處,、環(huán)境如何艱苦,,各地干部群眾都在想方設法利用好優(yōu)勢資源來致富。哪怕只有一束光,,也要用來照亮群眾的日子,。
目前,青海累計爭取光伏扶貧指標721.6兆瓦,,每年發(fā)電預期收入5.7億元,,直接帶動8.74萬戶貧困戶增收。其中村級光伏扶貧指標471.6兆瓦,,實現(xiàn)了全省1622個貧困村村均290千瓦全覆蓋,,村均年度收益達到30萬元左右,收益期長達20年,。
“有了更遼闊的遠方”
9月,,開學季。興??h安多民俗文化村的普化加,,走進了青海民族大學,成為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yè)的大一新生,。3年前,,他隨長輩搬出貧瘠大山。如今的他,,成了全家奔向更好生活的新希望,。
9月,收獲季,。興??h夏塘村的尤拉太轉(zhuǎn)正了。去年從青海大學畢業(yè)后,,尤拉太被納入一家電力企業(yè)的就業(yè)扶貧人才專項招聘計劃,,成為一名水電站實習員工。他說:“轉(zhuǎn)正后工資會漲,,助學貸款很快就能還清了,。”
……
如果說,,易地搬遷是住上新房子,,光伏產(chǎn)業(yè)是鼓了錢袋子,那么對教育的重視、觀念的轉(zhuǎn)變,,則是貧困群眾希望的種子,,是脫貧攻堅中耀眼的光。
“脫貧攻堅”“15年免費教育”……記者在青海藏文搜索引擎“云藏”看到的這些排名前10位的熱詞,,充分透露出高原群眾用奮斗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期盼之情,。
新一輪脫貧攻堅戰(zhàn)打響以來,在國家政策扶持下,,青海各族干部群眾傾力攻堅,,全省42個貧困縣、1622個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實際減貧53.9萬人,,高原大地發(fā)生巨變。
一場雨后的貴德縣,,丹山碧水蜿蜒相依,,河谷林帶郁郁蔥蔥。
這是6月15日拍攝的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境內(nèi)的丹霞地貌(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吳剛攝
在貴德縣常牧鎮(zhèn)切扎村,,村民萬德卡講起兩年前的場景,笑得合不攏嘴:當時,,他作為脫貧光榮戶代表到縣里領獎——一輛農(nóng)用三輪車,,還即興演講了5分鐘,“告訴大家是怎么致富的”,。
人口多,、草山少,5年前,,萬德卡一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5年來,萬德卡一家不僅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上了新房,,還用扶貧專項貸款投資羊羔生意,,去年開始他又擔任草管員,生活紅火了起來,。
“等,、靠、要,,是拔不了窮根的,。有黨的政策幫助,我們更要自己去灑汗水,、加油干,。”萬德卡的大兒子已經(jīng)在青海民族大學讀大二了,,他自己還準備再投資開一個牧家樂,。
當好政策遇上好干勁,雙手就能創(chuàng)造好日子,。
這幾天,,青海阿媽羅羅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的藏族小伙兒斗本加,正忙著給當?shù)氐奈幕糜涡麄髌M行后期制作,。
30歲的斗本加帶著幾個伙伴,,創(chuàng)辦文化傳播公司,已經(jīng)拍攝了多部紀錄片,。斗本加這樣說:“我們就是用自己的鏡頭,,記錄家鄉(xiāng)的巨變?!?/p>
青海阿媽羅羅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的藏族小伙兒斗本加(右)和同事在給一部文化旅游宣傳片進行后期制作(8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
鏡頭下最美的風景,莫過于“人”,。
去年,,22歲的空姐周毛才讓從福建廈門航空公司辭職,返回家鄉(xiāng)海南州工作,。
“讀書工作6年后回來,,家鄉(xiāng)不僅建筑更高了,還有了越來越多的電商,、外賣,、網(wǎng)約車。家鄉(xiāng)更美了,,生活也更方便了,。”記者面前的這個藏族女孩,,裝束時髦,,靦腆之中透出這個年紀少有的自信。
說起沿海和家鄉(xiāng)的異同,,周毛才讓有這樣一個心愿:希望家鄉(xiāng)有一天也能擁有機場,,讓更多的人飛到更遠更遼闊的地方。
一旁的當?shù)馗刹扛嬖V我們,,其實,,離青海湖不遠的海南州機場已在研究和規(guī)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