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沙進人退”是人們在黃沙面前無奈的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防沙治沙事業(yè)進入穩(wěn)定發(fā)展新階段,。第五次荒漠化監(jiān)測結果顯示,,我國荒漠化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里,轉(zhuǎn)變?yōu)槟壳澳昃s減2424平方公里,。廣大干部群眾團結齊心,、攻堅克難,在茫茫大漠中建起一條條綠色長城,,造出一個個綠色寶庫,。正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共同努力,讓“沙進人退”的局面向“綠進沙退”轉(zhuǎn)變,。
1997年,,當馬青春一家決定開始沙漠造林之時,可能沒有想到,,他們選擇的是一條極其艱難的道路,。馬青春的家鄉(xiāng)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端,曾被形容是倒扣在首都北京上空的“大沙鍋”?!傲鲃拥纳城鹁拖耖L著長腳的八爪魚,,無論我們怎么拼,栽樹進度都比不上沙丘流動速度,?!瘪R青春說,最絕望的一次,,他補種了9次的樹苗都沒能成活,。
馬青春一家換樹種、改方法,,失敗了爬起來繼續(xù)干,。如今,他們栽種的1000多畝樟子松,,已經(jīng)成為釘在“大沙鍋”上的一把把“綠劍”,,讓沙丘動彈不得。
通遼市地處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沙地面積4199萬畝,,占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54%,是我國沙化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
在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茂道吐蘇木的公音浩饒嘎查,,86歲的村民格日樂是一位有著20多年治沙經(jīng)歷的治沙模范。格日樂奮戰(zhàn)的地方叫“白音茫哈”,,意為“豐富的沙子”,。從1994年開始,每年3月份,,河里的冰還未完全開凍,,格日樂就和丈夫從溫暖舒適的家中走出來,輾轉(zhuǎn)到科爾沁沙地深處,,一直住到11月初,,河水都結冰了他們才返回城里。多年來,,夫妻倆一直沒停下植樹的腳步,。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執(zhí)拗地固守在沙坨子中間,,讓小小的綠意一點點蔓延開來、連片成群,。20多年來,,格日樂夫妻倆組織村民們一起治沙造林2000多畝,,植活20多萬棵樹,極大地改善了當?shù)厣鷳B(tài)環(huán)境,。2019年5月,,格日樂將自己和丈夫建設的“沙漠綠洲”無償交給公音浩饒嘎查黨支部。她依依不舍地說:“這‘綠色銀行’的行長我一輩子也不想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