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好山好水好地方,,條條大路都寬暢,,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苯衲陣鴳c節(jié)前后,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再次響徹大江南北,,激起了人們對抗美援朝英烈的深切緬懷與真摯敬意,。70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高舉正義旗幟,、奔赴朝鮮戰(zhàn)場,,譜寫了一部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壯麗史詩,。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銘記偉大勝利捍衛(wèi)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主題展覽”時強調,,抗美援朝戰(zhàn)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zhàn)勝一切強大敵人。
今天,,山河已無恙,,國泰且民安。當年那些在戰(zhàn)爭中壯烈犧牲,、長眠于異國他鄉(xiāng)的“最可愛的人”,,葬于何處?他們的家人可曾找到至親,、寄托哀思,?跨越時空的尋親路上,產生了哪些故事,,傳遞了怎樣的精神?光明智庫邀請抗美援朝老兵,、烈士后人,、尋親志愿者們回憶往事,以此致敬烈士英魂,,堅定必勝信念,。
禮兵護送志愿軍烈士遺骸棺槨進入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安葬地宮。新華社發(fā)
【尋親故事】
尋找,,為了長眠于異鄉(xiāng)的戰(zhàn)友們
講述人:抗美援朝老兵曹家麟
1951年6月22日,,曹家麟(前排左一)作為199師政治部文工隊隊員,跟隨部隊跨過鴨綠江前在橋頭合影,。資料照片
1951年,,抗美援朝戰(zhàn)爭正在進行,看到一批又一批志愿軍戰(zhàn)士出國作戰(zhàn),,15歲的我熱血沸騰,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上戰(zhàn)場去,保家衛(wèi)國!愿望很快實現(xiàn)了,我成了中國人民志愿軍67軍199師政治部文工隊的一名隊員,和戰(zhàn)友們來到朝鮮戰(zhàn)場,,一邊編演節(jié)目宣傳典型,一邊隨時出動支援前線,。
我在戰(zhàn)場上負了兩次傷,,還遇了好幾次險,幸虧戰(zhàn)友保護才化險為夷,。戰(zhàn)爭結束后,,我進入朝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參謀學校學習?;貒?,我越來越思念曾經的戰(zhàn)友,,尤其是那些犧牲在朝鮮的戰(zhàn)友們。有機會,,一定要回去看他們,!
2000年,作為志愿軍老戰(zhàn)士代表,,我赴朝鮮參加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zhàn)50周年活動,,2004年、2009年又兩次赴朝,,但都沒機會完成心愿,。2014年,我終于找到了志愿軍烈士尋親服務團,,聯(lián)系到不少志愿軍烈士后代,。原來,他們很多人都想去朝鮮掃墓,。于是,,在方方面面的幫助下,我參與組織了三四次掃墓活動,,為一些烈士后人找到了親人的墓碑,。
上甘嶺志愿軍烈士陵園有一位為志愿軍守陵的朝鮮人民軍老戰(zhàn)士,叫金成浩,。他從1954年起就一直守著陵園,,雖然一個漢字不識,卻能叫出每座墓碑上的英烈名字,。2018年,,我?guī)ш犎コr時專門去找他,才知道他已經過世了,。他的兒子,、兩個女兒拉著我們的手說:你們放心吧,我們一定按照爸爸的囑托,,看護好志愿軍陵園,。隨團的烈士后代很感動,把隨身攜帶的拿得出手的物品都送給了他們,。
2018年,,我來到朝鮮九峰里志愿軍烈士陵園掃墓,得知了一個感人的故事——1950年,,中國人民志愿軍第68軍軍官張子豐在“三八線”附近駐扎,,借住在朝鮮居民金玉蓮家。有一天,,12歲的金玉蓮突然發(fā)高燒,,張子豐連夜把她送到志愿軍醫(yī)院治病,,一直忙著照顧,直到她脫離危險,。之后,,這個朝鮮姑娘就管張子豐叫“張爸爸”。1953年7月的一次作戰(zhàn)中,,張子豐犧牲了,。金玉蓮每年都給他掃墓???0年了,,張子豐烈士的兒子張津得一直和金玉蓮家保持聯(lián)系。這次,,張津得隨團到了朝鮮,,終于見到了從未謀面的“親人”。
在松骨峰阻擊戰(zhàn)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8軍112師335團1營有71位烈士犧牲,,安葬地點至今沒有被發(fā)現(xiàn)。2019年11月15日,,我和團隊一起登上松骨峰,,對著大地高聲誦讀祭文,并呼喚這71位烈士的名字:載玉義,、楊少成、楊文海,、馬連水,、岳相宋……
在松骨峰上,我們收集了20公斤重的泥土,,打算分別送給71位烈士的后代以及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丹東市抗美援朝紀念館。同行的老兵后代張志軍還發(fā)現(xiàn)了一塊石頭,,它棱角分明,,留著燒灼的痕跡,想必歷經了當年戰(zhàn)火,,浸染了英雄的鮮血,。我們把它帶了回來,打算送給相關部隊留念,。
今天,,全社會都在為志愿軍烈士尋親而努力。我也會繼續(xù)找下去,,為了我可敬的戰(zhàn)友們,,也為了那些盼望他們“歸來”的親人,!
跨越68年的“父子重逢”
講述人:抗美援朝烈士皮菊秋后代皮臘生
皮臘生(左一)在朝鮮價川志愿軍烈士陵園掃墓。資料照片
2019年11月15日,,朝鮮價川志愿軍烈士陵園,。當我在合葬墓碑上看到“皮菊秋”這個名字時,淚如泉涌,,長跪不起:爸爸,,兒子來看您了!
這是童年分別之后我離父親最近的一刻,。為了這一刻,,我等待了大半生。
1951年2月,,24歲的父親赴朝作戰(zhàn),,成為中國人民志愿軍36軍106師316團3營9連的一名工程兵。幾個月后,,在搶修價川機場時遭遇敵機空襲,,不幸犧牲。
當時,,我只有4歲,,二弟兩歲,小弟還未出生,。年幼的我們懵懂無知,,長期生活在疑惑之中:為什么別人都有爸爸,而我們沒有,?直到有一天,,叔叔告訴我們:你們的父親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犧牲了,他是一名烈士,,你們長大后要去朝鮮找到他的墓地,,讓他魂歸故里。
犧牲,、烈士,、朝鮮、墓地,,這些詞如石頭般壓在我心上,。上中學后,“去朝鮮找父親”的念頭更加強烈,,但是關于父親墓地,,我們卻沒有絲毫信息。中學畢業(yè)后,,我和二弟分別參軍入伍,。雖未能找到父親,,但他保家衛(wèi)國的遺愿在我們心中積淀。這種“心靈接力”,,讓我感到父親從未離去,。
斗轉星移,我已近耳順之年,。通過網絡,、媒體、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等,,我們尋父的腳步始終未停,。2010年,我們兄弟幾人為父親在湖南老家修了一座小型烈士紀念碑,。
偶然間,,我在網上查到了一篇關于志愿軍烈士后代赴朝鮮掃墓的報道,并輾轉聯(lián)系到志愿軍烈士尋親服務團志愿者,。在志愿軍老戰(zhàn)士曹家麟,,服務團團長武將、副團長申云峰的幫助下,,請中國駐朝鮮志愿軍烈士褒揚代表處提供了價川志愿軍烈士陵園墓碑圖片,,通過反復核實,終于找到了父親的姓名,,并確定了墓地所在地,。
2019年11月,我們趕赴朝鮮祭拜父親,,向他傾訴了壓在心底近70年的思念,。臨別前,我把從家鄉(xiāng)帶來的一抔黃土灑在墓前,,并把墓碑周圍的黃土取走一些帶回國,安放在父親的紀念碑前,,在相關部門主持下舉行了“魂歸故里”的紀念儀式,。自此,這場跨越時空的尋找終于達成,。
故事還有尾聲:我通過武將先生聯(lián)系到山東省公安廳物證鑒定中心視聽室高級工程師林宇輝,,請他結合親人的照片與家人描述為父親畫了像,又請江西景德鎮(zhèn)一位陶瓷專家根據畫像制作了瓷像,,安放在紀念碑上,。雖然因為種種原因,父親的遺骸未能移送歸國,,但是這場尋父之旅終于畫上記號,。每當看到他的名字,、畫像以及瓷像時,我仿佛感覺父親已然歸來,。
與戰(zhàn)友的“生死之約”,,父親牽掛大半生
講述人:抗美援朝老兵劉玉中后代劉獻春
70年前,我的父親劉玉中與河南洛陽籍戰(zhàn)士王志安一同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他們約定:如果誰犧牲了,另一人就給對方家里捎個信,,并將遺物交給其家人,。
1952年3月,父親所在部隊奉命到雞雄山執(zhí)行阻擊任務,,阻擊戰(zhàn)從3月16日一直持續(xù)到4月22日,。戰(zhàn)場上,敵機在上空盤旋,,炮彈在身旁轟鳴,,戰(zhàn)士們奮力擊退敵人的一次次進攻,但也有很多年輕的生命倒在血泊之中,。在一次戰(zhàn)斗打響前,,王志安將一封信、一張照片和妻子做的一雙新鞋交到我父親手中,,囑托如果發(fā)生意外,,請他將這些信物交給自己的家人。
正是在這場戰(zhàn)斗中,,王志安壯烈犧牲,。
又一場戰(zhàn)斗即將打響,父親感覺到危險來臨,,他怕自己萬一出事無法完成戰(zhàn)友遺愿,,便將王志安的信物托付給自己的同鄉(xiāng)李繼文。戰(zhàn)斗中,,父親被一塊彈片擊中,,暈倒在地。等他醒來,,發(fā)現(xiàn)李繼文也犧牲了,,而王志安的遺物已不知去向。
因為傷勢過重,,父親被送回國,,在沈陽市醫(yī)院救治。康復之后,,在沈陽市一家工廠上班,。戰(zhàn)友的生死之托一直縈繞于父親心頭,他通過各種途徑去打聽戰(zhàn)友家人信息,,但始終未果,。1958年,父親回到家鄉(xiāng)河南工作,,尋找王志安家人的念頭更加強烈了,。
2014年,洛陽一家媒體報道了父親的故事,,并幾經輾轉找到了王志安家人,。聽到這個消息時,近90歲的父親喜極而泣,,全身顫抖著,,用手不停地抹眼淚,喃喃道:“終于能有個交代了,!”
原來,,王志安是偃師市翟鎮(zhèn)鎮(zhèn)前王村人,犧牲后被追認為烈士,,有兩個弟弟,,均已去世。王志安的妻子叫李年云,,也已過世,。她與王志安沒有生育子女。王志安犧牲之后,,她改嫁并育有四子一女,。長子王德保介紹,母親曾跟他講過與王志安的那段婚姻,,每每提起總是不停落淚,。
由于父親當時的身體原因以及王志安親人的客觀情況,兩家人沒有相見,。但通過電話,,父親與戰(zhàn)友的生死承諾終于有了結果。今天,,父親已經過世,希望借這段動人的故事,,表達我對親人的哀思,、對英雄的緬懷與感佩。
為國家獻出生命的人,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
講述人:湖南龍越和平公益發(fā)展中心秘書長夏衡芳
2017年,,湖南龍越和平公益發(fā)展中心成立,,致力于在民間搭建“尋找戰(zhàn)爭失蹤者”的平臺,同時在政府指導下開展“湖南省優(yōu)撫對象關懷計劃”,。同時,,我們還組織湖南省14個地市公益團隊,在網上成立了“為志愿軍烈士尋親”工作群,,開啟了一場時隔70年,、地跨半個中國的尋親公益歷程。許多人聽說是為志愿軍烈士尋親,,二話不說立即參與其中,,有的幫忙聯(lián)絡,有的主動背起行囊和我們一起查訪,,有的提供線索……不到一個月,,就為6位烈士找到了親人。
湖南宜章的李運芬今年40歲,,是烈士李泰華的侄孫女,。她得知找到叔公的消息時,激動地說:“60多年來,,家里從來不知道叔公葬在何處,。沒想到有這么多人幫忙尋找!”志愿者告訴她,,凡是為國家獻出了生命的人,,祖國和人民不會忘記。
尋親項目還在進行中,,目前,,尚有不少烈士家屬仍舊尋親未果。比如,,湖南常德年過60的姜業(yè)君,,他的叔叔姜守喻當年和同鄉(xiāng)年輕人一同參加志愿軍,歷經戰(zhàn)火后杳無音訊,。姜業(yè)君的父親臨終時拉著他的手囑咐道,,一定要找到叔叔下落,為其正名,。10多年來,,從縣城到省城,姜業(yè)君夫婦問遍了周圍的老人,,訪遍了叔叔的戰(zhàn)友,,卻始終沒有完成心愿。
現(xiàn)在,國家在行動,,我們在努力,,愿為更多像姜守喻一樣的先輩找到回家的路。
除了為烈士尋親,,我們還關注烈士父母的陪伴問題,。雖然近年來國家提高了烈士撫恤金金額,但那些身居鄉(xiāng)村且進入耄耋之年的老人,,還需要精神陪伴,。2017年,我們?yōu)楹鲜?242位烈士父母送去了“致敬大禮包”,,還在衡陽,、郴州兩地啟動了烈士父母陪伴計劃試點。接下來,,我們希望盡快完善湖南省烈士父母關懷計劃,,開展傷殘軍人關懷計劃,做好志愿軍口述歷史計劃等工作,。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李曉,、陳之殷、龍軍,、禹愛華,、崔志堅、劉小兵,、王斯敏
《光明日報》(2020年10月22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