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25日報道(文/張建)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wèi)祖國,就是保家鄉(xiāng),?!泵慨斶@首廣為傳唱的歌曲響起之時,,很多人腦海中都能浮現(xiàn)出志愿軍浩浩蕩蕩的跨江場景。吉林省集安市(原遼東省輯安縣)鴨綠江畔,,有一座江橋和十余座浮橋,,它們在志愿軍出兵朝鮮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通道作用?!坝⑿壑怯⑿蹣颉蹦壑?shù)匕傩諡橹驹杠婍樌_赴戰(zhàn)場作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
70年后,雖然很多浮橋已經消失在鴨綠江中,,但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依舊巍然聳峙,。這座橋,距集安市區(qū)約10公里,,全長589.23米,、寬5米、高16米,,共20孔,,橋體為鋼架結構,混凝土橋墩,,在鐵路橋上方還建有鋼架花梁,。
莊嚴的口岸國門與整齊的鐵路軌道旁,仍保留著飛機掃射留下彈孔的碉堡,。這座橋連同口岸國門和周邊的附屬建筑,,成為集安著名的紅色旅游景點,每年都能吸引游客紛至沓來,。
景點工作人員杜國魏介紹,,雖然景點規(guī)模不大,但故事很多,,尤其是這座橋在抗美援朝初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連同集安市境內的那些臨時修建的鐵路便橋、浮橋,,為42萬志愿軍順利跨江入朝作戰(zhàn)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座大橋是鐵路運輸志愿軍的重要通道,當時是一主兩輔,,即一條主鐵道,、兩條輔道,一旦主道被炸毀,,還有輔道可以使用,。”集安市檔案局原副局長佟德才說,這座橋在抗美援朝期間被稱為“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即使遭遇炸損,,也能通過軍民聯(lián)合作業(yè)盡快修好。這對支援前線作戰(zhàn)意義重大,,很多重型裝備和傷員都從這里經過,。
據(jù)介紹,在鐵道搶修,、浮橋架設,、船只運輸、傷員救護等支前任務中,,當時的輯安百姓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使這座抗美援朝前沿縣城成為有力的后方保障,。
佟德才介紹,,戰(zhàn)爭初期,輯安的江橋頂著敵人的狂轟濫炸始終屹立不倒,,不僅在大部隊開拔前期就成為先遣部隊的重要通道,,還在安東(今遼寧省丹東市)遭到猛烈轟炸后,成為多個主力部隊的過江通道,,為第一次戰(zhàn)役和第二次戰(zhàn)役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如今走在橋上,,橋頭的碉堡上抗美援朝戰(zhàn)爭留下的痕跡依稀可辨,。這座矗立于國門附近的橋頭碉堡,名為下解放橋頭堡,,修建于中國東北淪陷時期,,是日本為掠奪物質資源、連通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的陸路交通而修建的鐵路防御設施,。
杜國魏說,,碉堡始建于1938年,鋼筋水泥結構,,共4層,。“從外墻上可以看出,,依舊有很多彈孔,,很多都是當時抗美援朝期間敵軍掃射轟炸我大橋設施阻止志愿軍出兵的證據(jù)。然而,,敵人的瘋狂掃射,,并沒有阻擋志愿軍前進的步伐。”
目前,,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已經被列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當?shù)刂行W校每年都會組織學生來此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抗美援朝歷史,,了解“英雄之城英雄橋”的過往,。
資料圖片:吉林省集安市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及口岸,。(新華社記者許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