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10月31日電 題:“三里灣”新故事
新華社記者劉揚濤
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村誕生過全國首個農村互助組和較早一批的農業(yè)合作社,,是小說《三里灣》故事的原型之一。新時代的西溝村人繼續(xù)發(fā)揚“勇于開拓,、艱苦奮斗”的精神,,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書寫著新的傳奇故事,。
荒山變綠
20世紀50年代初,,西溝村的森林覆蓋率僅有約2%,老西溝人都記得,,那時候“抬頭看,石頭山,,低頭看,,干河灘,沒土光石頭,,誰干誰發(fā)愁,。”
為了改變生存環(huán)境,,李順達,、申紀蘭等人帶著村民上山種樹,,第一年他們種了300畝,,但由于經驗不足,,樹的成活率極低,。村民們泄了氣,,但李順達說:“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西溝村百姓開始了植樹造林的事業(yè),,一干就是幾十年,。
“小時候村周圍到處是荒山禿嶺,,現(xiàn)在滿眼郁郁蔥蔥?!痹谖鳒洗逋獠贿h處的一座山坡上,眾新源脫貧攻堅造林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常永紅正帶隊搞綠化工程,。“40年前為吃飽飯我跟著父親拿著鐮刀,、背著松籽在西溝的大山上種樹?!彼f,“現(xiàn)在我們的合作社一年造林2000多畝,,許多鄉(xiāng)親靠種樹增收致富,。”
如今的西溝村造林面積達到2.67萬畝,,森林覆蓋率超過87%,曾經的一座座荒山變成了一條條“綠龍”,,4500畝山桃山杏、3000畝連翹,、2000畝沙棘,成了村民的“綠色銀行”,。據(jù)西溝村黨總支書記郭雪崗介紹,全村目前有4個造林專業(yè)合作社或造林公司,,吸納勞動力180多人,人均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
錢包鼓起
改革開放后,為了發(fā)展經濟,,西溝村辦起過鐵合金廠、磁鋼廠,、石料廠等企業(yè),,但到21世紀初,這些高耗能重污染企業(yè)的弊端日漸顯現(xiàn),,為了盡快實現(xiàn)產業(yè)的轉型升級,,村里忍痛淘汰了一批落后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