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石,。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燦若星河、綿延閃耀,,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華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的深厚底氣。
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文明長河,,是如何發(fā)端的,?在數千年的接續(xù)傳承中,又經歷過怎樣的曲折坎坷,、起承轉合,?這些牽系民族根脈的問題,始終是我國現代考古學誕生近百年來所要揭示和回答的根本之問,,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縈懷于心,、牽之念之的重要課題。
2020年9月28日,,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專門以考古為主題舉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fā)表重要講話,站在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戰(zhàn)略高度,精辟論述考古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闡述我國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貢獻,,科學指明我國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的發(fā)展方向、使命任務:
一,、充分認識我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義,;
二、做好我國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
三,、用好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
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chuàng)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督ㄔO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這篇重要講話,系統(tǒng)闡釋了有關考古工作以及歷史研究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理論性、現實性,、指導性,,為發(fā)展新時代中國考古事業(yè)提供了科學指南。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這篇重要講話以及相關重要論述,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按照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的戰(zhàn)略部署,,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中華民族守住文化的根與魂
2019年7月6日,中國考古界傳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浙江良渚古城遺址,,這座“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成功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以這樣的方式進一步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可!
浙江余杭良渚古城修建于大約5000年前,,是人類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良渚古城遺址的重大考古發(fā)現,向世界實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圖為良渚古城外圍水利工程——老虎嶺水壩遺址,。這是中國迄今發(fā)現的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也是世界上迄今發(fā)現的最早的堤壩系統(tǒng)之一,。新華社記者翁忻旸/攝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痹谶@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深情謳歌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立足更深入地認識中國歷史、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人類發(fā)展史,,深刻闡明考古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p>
“將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遺存發(fā)掘出土,,將塵封的歷史揭示出來,將對它們的解讀和認識轉化為新的歷史知識,?!?/p>
“百萬年的人類起源史和上萬年的人類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來建構,。即使是有文字記載以后的文明史,,也需要通過考古工作來參考、印證、豐富,、完善,。”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指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理念和情懷,。在地方工作時,他就十分重視考古和文化遺產的發(fā)掘與保護,,身體力行地推動文物搶救和保護工作,。河北正定古城,福建廈門市鼓浪嶼,、福州市三坊七巷,、三明市萬壽巖遺址,浙江良渚古城遺址等一系列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他都傾注了大量心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zhàn)略高度,,反復強調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yè)”。正是基于深沉的歷史感,、使命感,,總書記高度重視考古工作,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先后考察25個省份的70多處文博單位,,發(fā)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
——談中華文明,,強調“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始終一脈相承,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中華文明根植于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要深入研究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特質,形成較為完整的中國文化基因的理念體系,。
——談文化自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偉大夢想,,都離不開文化所激發(fā)的精神力量,。繼承好、發(fā)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的高度信心,。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談歷史研究,,強調“知古鑒今、學史明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tǒng)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fā)展歷史規(guī)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yǎng),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談文物保護,,強調“要有敬畏之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要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tǒng)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fā)展,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要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fā)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qū)進行修復,,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保護,使歷史和當代相得益彰,。
——談傳統(tǒng)文化,,強調“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要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要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闡發(f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xié)調,,善于把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發(fā)展現實文化有機統(tǒng)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繼承,。
波瀾壯闊、絢爛多彩的文明畫卷
江河萬里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中華民族的“源”與“根”在哪里?中華文明是怎樣形成的,?歷史文脈又是怎樣沿承的,?
我國現代考古學自誕生以來,在探尋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fā)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fā)現:澠池仰韶遺跡、安陽殷墟遺址,、西安半坡遺址,、泰安大汶口遺址、秦始皇兵馬俑,、長沙馬王堆漢墓,、余姚河姆渡遺址、余杭良渚古城遺址,、偃師二里頭遺址,、廣漢三星堆遺址、隨縣曾侯乙墓,、襄汾陶寺遺址,、神木石峁遺址、天門石家河遺址,、浦江上山遺址,、南昌海昏侯墓……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回顧我國現代考古學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全面闡述我國考古發(fā)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對研究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重要意義,強調這些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二里頭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村,,距今約3800—3500年。歷經幾代人的不懈探索,,目前二里頭遺址發(fā)現了中國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網、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鑄銅作坊,、最早的雙輪車轍……成為尋找夏代最重要的一把鑰匙,。圖為2019年10月19日,,參觀者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內拍攝展品“乳釘紋銅爵”。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fā)展的歷史脈絡”,。文明起源與國家產生是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對此,國際學術界很早就開始關注,,提出許多觀點和理論,,但對于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fā)展,在相當長時間里,,既缺乏資料,,也缺乏系統(tǒng)的認識。我國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逐漸揭開了中國上古史,、史前史的神秘面紗??脊虐l(fā)現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習近平總書記用一系列“最早”,、“第一”闡明了最新考古成果的重大意義:我國是東方人類的故鄉(xiāng),同非洲并列人類起源最早之地,;北京猿人在50萬年前就發(fā)明人工用火術,,為全球最早之一;早在1萬年前,,我們的先人就種植粟,、水稻,農業(yè)起源同西亞北非并列第一,;我國在樂器,、獨木舟、水利設施,、天文等方面的發(fā)明發(fā)現也是全球最早或最早者之一,。除此之外,中國考古還展現了各地區(qū)文明起源,、發(fā)展以及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揭示了中國社會賴以生存發(fā)展的價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倳浿赋觯斑@些重大成就為我們更好研究中華文明史,、塑造全民族歷史認知提供了一手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社會,、歷史意義”。
——“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考古發(fā)現,,我國1.3萬年前便發(fā)明了制陶術,1萬年前就栽培出世界上最早的稻,、粟,、黍,9000多年前就能生產玉器,,8000多年前就在骨笛和龜甲上刻畫符號,、馴化家畜、發(fā)明酒,、掌握了髹漆技術,、能夠養(yǎng)蠶繅絲、利用中草藥等,,7000多年前就發(fā)明了輪軸技術,,6000多年前掌握了高溫制陶術,5000多年前出現了國家,,4000多年前掌握了冶金術……這些發(fā)現充分說明,,我國在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各個時代的古代文明發(fā)展成就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在農業(yè)、畜牧業(yè),、醫(yī)藥,、天文地理、生產工具,、科技發(fā)展,、國家治理、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贊嘆的成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些重大成就展示了中華民族開拓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蘊涵著豐富知識、智慧,、藝術的無盡寶藏,,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殷墟是中國連續(xù)發(fā)掘時間最長、清理遺跡最多,、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古遺址,,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fā)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圖為河南安陽博物館展出的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銅甗內壁上的銘文(2018年10月12日拍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xù)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文明通過粟黍西傳之路、小麥東傳之路,、冶金術東傳之路,、絲綢之路等途徑,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無,、交流借鑒,,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chuàng)造,,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發(fā)展進程。習近平總書記歷數古代農業(yè)技術,、“四大發(fā)明”以及漆器,、絲綢、瓷器等“具有鮮明的獨創(chuàng)性”的文明創(chuàng)造,,指出“這些重大成就展示了我國在悠久歷史進程中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突出貢獻,,也展示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和平性格、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天下一家的大國氣度”,。
我國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進展、考古發(fā)現取得的豐碩成果,,是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篳路藍縷,、艱辛探索的結果。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考古工作者十分關心,,強調他們“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對他們的成就、付出予以充分肯定,,并致以誠摯的問候,。
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
“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蔽覈脊殴ぷ饕婚_始就肩負著探究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增強民族自信心的重任,。多年來,,考古發(fā)現不斷用大量事實增信釋疑,有力證明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為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的歷史滋養(yǎng)和堅實的學理支撐,。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以寬廣的歷史視野和深邃的政治眼光深刻闡明考古工作的地位作用,,強調“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yè),,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指出“必須高度重視考古工作,,用事實回擊對中華民族歷史的各種歪曲污蔑,,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對進一步做好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提出四個方面的要求:
“繼續(xù)探索未知,、揭示本源?!?/strong>我國古代歷史還有許多未知領域,。比如,夏代史研究有很大進展,,但還存在大量空白,,因缺乏足夠的文字記載,需要通過考古發(fā)現來證實其為信史,;又比如,,“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話傳說還是確有其人,?這些問題都是考古界的“未解之謎”,,也是人們普遍關心的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些問題都“需要考古工作去揭開謎底”,,并對解答好諸如此類的問題作出部署:一是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fā)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加強考古資源調查和政策需求調研工作,提高考古工作規(guī)劃水平,;二是圍繞一些重大歷史問題作出總體安排,,集中力量攻關,不斷取得新突破,。
“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strong>考古學研究涉及地質、水文,、巖土,、物理、化學等多個學科,,是一項系統(tǒng),、復雜的工程,需要多學科聯(lián)手合作,,把考古成果利用好,。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提出明確要求:考古學界要會同經濟、法律,、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科技、醫(yī)學等領域研究人員,,做好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工作,,把我國文明起源和發(fā)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現出來,;要吸收最新史學研究成果,,及時對我國古代歷史部分內容進行完善,以完整準確講述我國古代歷史,,更好發(fā)揮以史育人作用,。
“搞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strong>歷史文化遺產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就是保存歷史,、延續(xù)文脈,。習近平總書記鮮明強調,“考古遺跡和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針對如何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總書記提出6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建立健全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資產管理制度,,建設國家文物資源大數據庫;二是在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放在第一位的同時合理利用,,使之充分發(fā)揮作用,;三是健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機制,把文物保護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guī)劃編制和實施,;四是制定“先考古,、后出讓”的制度設計和配套政策,對可能存在歷史文化遺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fā)掘前不得使用,;五是強化隱患整治,增強歷史文化遺產防護能力,;六是加強執(zhí)法督察,,規(guī)范舉報流程,嚴厲打擊文物犯罪,。
“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考古工作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論著大量涌現,學科體系日臻完善,,重大科研項目攻關能力大幅提升,,人才隊伍日益壯大。新時代,,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復興,考古學具有獨特優(yōu)勢,,迎來了大繁榮大發(fā)展的良好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深入進行理論探索,,包括探討符合歷史實際的人類文明特別是中華文明的認定標準,,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增強中國考古學在國際考古學界的影響力、話語權”,。對進一步加強考古能力建設,,總書記提出,“要運用科學技術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發(fā)現和分析能力,,提高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對考古人才隊伍建設,,總書記提出,,“積極培養(yǎng)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yè),,讓考古事業(yè)后繼有人、人才輩出”,。
讓偉大民族精神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
2017年底,,一檔大型文博探索節(jié)目——《國家寶藏》一夜之間火了起來。這檔節(jié)目全方位展示了多座著名博物館的文化淵源,、諸多國寶藏品的前世今生,、系列文化遺產的歷史蹤跡,讓那些在博物館中沉睡了千百年的國寶紛紛“活”了起來,。此后,,“如果國寶會說話”、“約會博物館”,、數字洞窟,、云上展館等一大批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物新形態(tài),、新載體紛紛涌現,,不斷將曾經“冷門”的考古帶進普通百姓的生活,寶貴的中華歷史文化遺產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近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員在一處唐代貴族家族墓地中,發(fā)現一方由顏真卿書寫的墓志銘,。圖為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墓志局部,。新華社發(fā)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痹谶@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結合新的實際,從發(fā)揚光大偉大民族精神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出發(fā),,對用好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提出明確要求:
“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文物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能夠活化再現歷史場景,,是生動鮮活的歷史教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通過深入學習歷史,,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提高“三個認識”,即“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fā)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strong>向世界講述中國歷史故事,考古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多年來,,中國考古文博界通過組織文物出境展、舉辦世界考古論壇,、邀請國外學術機構參與中國考古研究等方式,,在促進文明文化交流、講述中國故事方面進行了很好的探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
被稱為“冷門”的考古工作,,常與寂寞和清苦為伴,,很多考古人員一年甚至有300多天都在野外,,工作枯燥而艱辛,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對各級黨委和政府提出要求:“要牢固樹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責任重大的觀念,,關心愛護考古工作者,積極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支持,為考古事業(yè),、文物保護,、歷史研究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p>
歷史長河奔流不息,,中華文明獨樹一幟。站立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5000多年奮斗積累的文明養(yǎng)分,,擁有14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