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光明日報評論員
這是光明日報特別報道組第二次探訪福建寧德,。
寧德被稱為習近平扶貧思想策源地之一,。2018年春,我們第一次探訪寧德,,為的是溯源“滴水穿石”精神。彼時,,中國剛剛迎來黨的十九大之后的開局之年,,三大攻堅戰(zhàn)打響,。2020年12月,我們第二次探訪寧德,,為的是聆聽新篇章里的閩東故事,。此時,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貧困縣已全部摘帽,。
8年的持續(xù)奮斗、一個億的脫貧人口,,關于脫貧,,黨的十八大之后的中國有成千上萬的傳奇:有城鎮(zhèn)從無到有,有新村破土而生,;全球最高橋梁從黔滇交界拔地而起,、世界最大高速公路網絡貫穿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老人的氈房里有了水,,孩子們上學路上有了光,,網友發(fā)帖感慨,“在中國,,你將再也找不到一個不通電的村莊,。”無數中國故事等待講述,,為什么要不斷回望寧德,,寧德回答了什么?
寧德回答了何謂人民情懷,。
1988年至1990年,,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留下了“滴水穿石”精神,,開啟了寧德30年“擺脫貧困”的歷程,。論貧困,20世紀80年代末的中國有無數個閩東,,脫貧不是硬任務,;要成績,閩東有無數種出政績的可能,,脫貧反而是最需要久久為功的選擇,。但正是這個選擇,關乎每一個“閩東父老”的生存,,改變每一個閩東孩子的命運,。寫于寧德的《擺脫貧困》一書中引用了西漢劉向的一句話,“愛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筆墨之中意味深沉,。黨的十八大后,,面對數量超過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地區(qū))的人口的貧困人口,黨中央堅持全黨促扶貧,、五級書記抓扶貧,,堅持用8年時間啃下最硬的骨頭,務必要實現一個都不能少,,持守的是同樣的信念,。在中國共產黨人看來,“為人民謀幸?!?,是責任也是情感;“以人民為中心”,,是使命更是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