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時節(jié),我們在行動④】
光明日報記者 馬榮瑞 常河
人勤春來早,!
頂著雨絲,,安徽六安金安區(qū)翁墩鄉(xiāng)的冬小麥田里,綠油油的麥苗已經(jīng)躥出泥土十幾公分,,遠遠望去,,大田里好似嚴嚴實實地鋪上了一層“細被子”。
年節(jié)剛過,,翁墩鄉(xiāng)花蓮寺村的種糧大戶李坤友想著去一趟村部,,找支部書記王安明“討主意”。
“王支書,,今年我想擴大承包,,包上千把畝地搞稻麥輪作,你看可行,?”李坤友熱切地說,。
瞧著眼前這位“精明”的種糧大戶,王安明笑了:“今年咱們村的土地流轉租金可能會漲哦,,你還包那么多地呀,?”
“包!只要地好,,收成就差不了,,多出錢也愿意,!”李坤友也笑了,,村部窗外,在轟鳴的挖掘機械聲中,,花蓮寺村的一塊塊碎田正變成平整的大田,。
幾年前,李坤友就在花蓮寺村承包了450畝耕地,,可他只種一季水稻,,一到冬天地就撂荒。旁人問原因,,他就三個字:“虧不起,!”
“我們這兒是低矮丘陵區(qū),田塊最大只有畝把,,碎地‘高低料峭’(高低不平),,像是補丁摞補丁,,在當?shù)卦蹅兘小锊涮铩,!崩罾び呀又f,,“小塊地,機器下不去,,翻地全憑壯勞力,,哪個種糧大戶能樂意啊,?”
說著,,李坤友給記者細細算起賬來:每年種地,光人工成本就接近6萬元,,家里的大型拖拉機,、旋耕機成了擺設,難以派上用場……
“小塊碎田難流轉,,更不利于規(guī)?;N植?!崩罾び训碾y處村支書王安明深有感觸,,王安明自家就有一分碎地,一分地折合六十幾個平方米,,四周再圍上田埂,,“就算小型手扶拖拉機在田里掉個頭都要費把勁兒?!?/p>
“要是花蓮寺村的地塊能擴到5畝以上就好了,,大田下機器方便又經(jīng)濟!”如今,,李坤友的憧憬馬上就要變?yōu)楝F(xiàn)實,。2021年,六安市金安區(qū)投資12475萬元對5.5萬畝農田實施高標準項目改造,,涵蓋9個鄉(xiāng)鎮(zhèn)18個行政村,,翁墩鄉(xiāng)的花蓮寺村正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