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wǎng)消息(焦點訪談):今天(4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順利返回地面,,在太空出差半年的三人組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回家了。半年的時間,,創(chuàng)下了中國航天員單次在太空駐留的新紀錄,,也是對整個載人航天系統(tǒng)的最強實戰(zhàn)考驗。在經(jīng)歷了兩個乘組的飛行后,,中國空間站圓滿完成了建造的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即將進入正式的建造階段,,整個載人航天系統(tǒng)也逐漸完成了從原本的單次任務模式到長期任務模式的轉(zhuǎn)換。
4月16日上午10時左右,,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順利返回東風著陸場,。太空出差半年后,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再次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在天地各系統(tǒng)的合作努力下,此次神舟十三號飛船返回,,是中國航天員到太空出差后坐飛船回家最快的一次,。航天員在今天凌晨搭乘神舟飛船離開核心艙組合體后,10點左右就回到了地球,。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飛控技術組組長楊海峰說:“返回段以前都是一天左右,,24小時,或者多一點,,比如說神十二當時因為做了繞飛實驗,,從分離到落地大概是28小時左右,坐在小空間里面確實很難受,。所以這次神十三在軌飛行期間我們進行了論證,,提出這次快速返回,從分開到落地總共是9小時左右,?!?/p>
神舟飛船返回提速,是中國載人航天進入空間站任務階段后對航天員往返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整個空間站任務常態(tài)化的縮影,。在今后十多年的時間里,地面飛行控制系統(tǒng)如何實現(xiàn)更高效的飛船控制,、航天員支持系統(tǒng)如何為航天員在軌的每分每秒保駕護航,、測控系統(tǒng)如何緊緊追隨飛船的軌跡,地面搜救分隊能否時刻待命迎接航天員的返回,,都關系到空間站能否正常運行,。
4月16日凌晨0時44分,神舟十三號飛船與核心艙組合體分離,,正式開始返回之旅,。此時,地面飛行控制人員要密切關注各個飛行器的一切數(shù)據(jù),。這樣的堅守從去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艙升空后就開始了,,航天器的平穩(wěn)飛行,,是完成一切任務最基本的前提,。
在這些常年值班的航天工作者中,,許多人都身兼數(shù)職,既要保障航天器的正常飛行,,又要準備后續(xù)飛船的發(fā)射,、返回,還要投入新的飛船設計,。面對接下來長達10年左右的任務,,神舟飛船的飛行控制工作在神舟十三號飛行期間得到了優(yōu)化。
楊海峰說:“我們嘗試選了3000個左右的關鍵參數(shù)交給專門的自動判讀軟件進行判讀,,如果有一些關鍵的事件,,比如說航天員要出艙了,或者是要太空授課了,,我們要參與,,其他時間我們24小時待命。有報警信息的話,,會第一時間通知我們,,我們?nèi)ヌ幚韴缶畔ⅰ,!?/p>
飛行控制流程的高效運行,,為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順利完成各項任務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021年11月7日,,翟志剛,、王亞平順利完成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第一次出艙;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在中國空間站完成第一次太空授課,;2021年12月27日,翟志剛,、葉光富完成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第二次出艙,;2022年1月6日,空間站機械臂轉(zhuǎn)位貨運飛船試驗取得圓滿成功,;2022年1月8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完成第一次遙操作交會對接試驗;2022年3月23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完成中國空間站第二次太空授課,。
4月16日上午9點30分,神舟十三號飛船推進艙和返回艙分離,,飛船開始進入最后的滑行階段,,隨著返回速度不斷加快,航天員的身體也在經(jīng)歷最后的大考,。此時,,在地面的支持大廳里,,航天員中心的專家也一直在實時關注他們的身體情況。
中國航天員中心飛控試驗隊總調(diào)度陳軍偉說:“曙光醫(yī)生會在返程的全過程中監(jiān)測航天員的心率,、體溫,,包括呼吸這三大主要的核心生理指標,然后提供必要的幫助,?!?/p>
在6個月的駐留期間,地面支持人員一周7天,,每天24小時在線,,關注航天員們的一舉一動,從生活到工作,,隨時提供相應的支持和保障,。經(jīng)歷兩個乘組的駐留后,以曙光崗為代表的航天員中心飛控試驗隊,,已經(jīng)成為航天員長期在軌生活強大的后盾,,也是順利完成任務的最佳后援。
中國航天員中心載人飛船環(huán)控生保主任設計師吳濱說:“我們今后的目標是一方面提高設備工作的可靠性,,一方面延長在軌??科陂g設備壽命,保障航天員在軌有一個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p>
4月16日9時18分,神舟十三號飛船返回第一次落點預報,;4月16日9時34分,,神舟十三號飛船返回第二次落點預報。入大氣層后不久,,神舟十三號就要迎來返回過程中最緊要的時刻——黑障區(qū),。進入黑障區(qū)后飛船與地面的無線電通信完全中斷,只能依靠自動程序飛行,,因此返回前最后狀態(tài)的確認就非常重要,。
和田活動測控點是此次神舟十三號飛船返回過程中追蹤飛船進入黑障區(qū)的最后一個站點。從1999年神舟一號飛船任務開始,,他們就在這片沙漠戈壁中服務返回的航天飛船,。
西安衛(wèi)星測控中心和田活動測控分隊隊長胡凱說:“我們要給他們進入黑障保駕護航,把數(shù)據(jù)發(fā)送到北京飛控中心,,為北京中心提供更精準的落點預報,。另一個方面就是進行應急發(fā)令,確保它進入黑障安全,?!?/p>
新疆大漠,,遠離人煙,是空間站任務測控的絕佳位置,,但特殊的氣候條件也會給任務帶來一些干擾。
以往的載人航天任務,,歷次飛行之間間隔時間不定,,和田活動測控點之前是一支車輪上的隊伍,每到飛船返回之前轉(zhuǎn)移到指定位置展開短期工作,。進入空間站階段后,,這個臨時站點進入了固定狀態(tài),除了負責飛船返回的測控工作,,也接手了一部分日常測控的任務,。全隊60多人在茫茫沙漠邊駐扎了下來,為空間站和航天員在太空的日常任務保駕護航,。
神舟十三號飛船進入黑障區(qū)前,,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發(fā)出了第二次落點預報,這是他們根據(jù)各個站的測控數(shù)據(jù),,結合飛船返回程序得出的結果,。進入空間站階段后、航天員返回時,,都會有落點預報,。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飛船系統(tǒng)副總設計師胡軍說:“船上是一套自主的導航系統(tǒng),,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實時預報落點。我們靠北斗導航,、星敏感器和慣性測量單元這些組合導航,,再加上比較強大的預測制導能力的話,我們才能搞得比較準,?!?/p>
落點的精準控制是飛船制導導航控制分系統(tǒng)和包括降落傘在內(nèi)的回收著陸分系統(tǒng)共同努力的結果。
在神舟十三號飛船著陸前,,雄鷹和猛士代表的返回著陸場空中和地面搜救分隊,,早在凌晨就已經(jīng)從駐地出發(fā),奔赴飛船預定著陸區(qū)域,。
搜救分隊要在神舟飛船返回艙著陸的同時,,到達著陸點,不僅需要精準的導航,,更需要在沙漠,、戈壁,、山地等不同地形間具備快速移動的能力。為了能準時準點接到出差回家的航天員,,在日常訓練中,,橫穿沙漠、快速行動,、準時到達指定地點,,是搜救分隊經(jīng)常要訓練的項目。
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飛船著陸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qū)域,。返回艙著陸后,接航天員回家只剩下最后一個關鍵動作——開艙門,。此次開艙門的蘇黎明已經(jīng)是搜救分隊的第三名開艙手,,為了在返回艙落地后盡快讓航天員出艙,他向前輩學習,,與同事比拼,,用獨家妙招訓練開艙門的手感。
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搜救分隊現(xiàn)場處置隊員兼開艙手蘇黎明說:“最難的是返回艙內(nèi)外氣壓的平衡,,我們平常訓練會用高壓鍋模擬氣壓平衡閥的平衡感覺,,放氣閥只需要提起來,然后讓氣體緩慢排放出來就可以了,。后來找到了車胎放氣的方法,,拿一根小鐵釘,然后找自己發(fā)力的感覺,,勻速放完,,要找這種感覺?!?/p>
為了應對常態(tài)化的地面搜救任務,,蘇黎明和隊里的許多隊員都是一專多能,艱苦訓練就是為了航天員返回的這一刻,。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后,,中國空間站將進入建造階段,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發(fā)射在即,,神舟十四號乘組隨后也將出發(fā),,在軌參與中國空間站問天、夢天實驗艙的建設,,并將與神舟十五號航天員實現(xiàn)在軌交接,。地面的這些工作人員也將繼續(xù)他們的守護。地面各系統(tǒng)多年精心、認真錘煉的這張守護之網(wǎng),,將會更好地保障中國空間站未來十年乃至更久的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