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zhuǎn)暖,,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三鄉(xiāng)分場砬子溝攻堅造林地塊上,,前兩年種下的樟子松抽出新芽,,生機勃勃,。“這些樹苗長勢很好,?!睍r常“跑山”的第三鄉(xiāng)分場副場長范冬冬說,。
塞罕壩林場1962年建場,,一代代塞罕壩人扎根高原荒漠,培育起百萬畝人工林海,,創(chuàng)造了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生動范例,,用實際行動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chuàng)業(yè),、綠色發(fā)展的塞罕壩精神,。如今,80后,、90后守林護林人,,接過前輩手中的旗幟,,用青春和熱血續(xù)寫塞罕壩的綠色傳奇,。
攻堅造林10萬畝,啃下石頭山“硬骨頭”
一大早,,范冬冬就開始了新一天的“跑山”,,仔細查看林間有無火情隱患,、護欄是否破損。他的巡山日記,,記滿了關于林子的各類事情,,“我就是坐不住,每天不到林子里看看,,心里就不踏實,。”
范冬冬是河北省石家莊人,,2008年從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畢業(yè)后來到塞罕壩,。10多年來,他在這里安了家,,一步步從技術員成長為林場造林的中堅力量,。
2011年,塞罕壩啟動攻堅造林,。作為技術骨干,,范冬冬全程參與?!盀槭裁唇泄栽炝??是因為之前樹苗容易活的地方都種上樹了,攻堅對象都是難度大,、土層薄,、坡度陡的‘硬骨頭’。有的地方土壤只有四五厘米厚,,扒拉開一看,,下面全是石頭?!彼f,。
坡陡地滑,機械無法上山,,全靠人來刨坑,。“一鎬刨下去,,震得虎口生疼,,叮叮當當鑿不了多一會兒,雙手就得起血泡,?!狈抖f。
坡面直栽難度過大,范冬冬和同事們討論后,,決定換種辦法——苗圃育苗成功后,,再移植上山?!懊缒具x擇可有講究了,,要選‘矮胖子、大胡子’,,也就是苗木敦實,、根系發(fā)達的,這樣更容易成活,?!狈抖f,苗木運輸時,,要打包好,,不能重壓、日曬,,還要保濕,、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