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甘肅,“海江”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西北人對水的珍視,。而更讓張海江忘不掉的是,,幼時父母常帶著他背水到荒山上種樹,,即便是寒冬時節(jié),父母也依然會背冰上山,。成年后,,本科就讀于廣州,廣闊的珠江又帶給了他不一樣的感受,。此后,,三年留學時光里,張海江游遍美國五大湖流域,,還到過美國大陸最南端的島嶼基韋斯特,。
這些經歷,帶給張海江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水不僅影響環(huán)境,,更是塑造了萬物的方方面面,。他想探索一場生態(tài)變革,實踐可持續(xù)的綠色生活方式,。
青山村似乎為張海江提供了絕佳的試驗溫床,,即便未來并不確定。
他也正喜歡這種未知帶來的新鮮感,,并自嘲是“工作狂”,,調研持續(xù)了4個月后,試驗計劃逐漸清晰,。
改善水質,,要先從水庫周圍的土地開始。他與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承包下水源地周邊500多畝關鍵林地,,進行集中管理。改變毛竹耕作施肥方式,,徹底消除了化肥和除草劑的使用,,給山林時間和空間,靜候大自然自我療愈,。
這一切都需要時間,。
和竹林地的土壤恢復一樣,鄉(xiāng)村小水源地保護示范地的創(chuàng)建,,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千頭萬緒。張海江決定留下,成為青山村的第一位“新村民”,。
理想與實踐
張海江喜歡運動,,龍塢水庫是他每天晨跑的終點。如今水質的變化幾乎可以說是“日日可見”的,。
僅用三年時間,,青山村水質就從Ⅲ、Ⅳ類水質提升到國家Ⅰ類水質標準,。不過,,他的使命才剛開始?!耙霃母旧媳Wo水源地,,就得樹立村民的環(huán)保意識,探索村民的多樣化收入模式,?!彼X得,這是長久之計,,而非短暫改變,。
他又將目光聚集在村子東邊廢棄的小學,決定將這里打造成向公眾傳遞自然環(huán)保知識,、開展自然課堂的“青山自然學?!薄?/p>
可他很清楚,,這事兒僅靠一己之力,,很難。
青年建筑師高威則是這場廢棄小學改造中的關鍵人物之一,。早在2016年,,他就試圖在青山村蓋一家民宿,未果后,,張海江提出的青山自然學校,,又給了他新的契機。
于是,,他們把原有的磚混結構拆掉,,運用中國最傳統(tǒng)的夯土材料改造,墻的內外都保留了夯土本來的土黃色,,屋頂配上中式小青瓦,,既古樸又靜謐。
新綠的草木,、嬌艷的郁金香,、嗡嗡作響的昆蟲,,校園在改造下成了一個自然原生的大花園。
“你好像已經過上了我追求的財富自由以后的生活,?!睆埡=呐笥堰@樣評價他。
那為什么不現(xiàn)在就開始這種生活,?在張海江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項目開始在青山村落地,越來越多的“新村民”在這里安家,,環(huán)保工作者,、設計師,、鄉(xiāng)村創(chuàng)業(yè)者……有70多位,。來自中科院的動物學博士朱虹昱就是其中一位。
青山自然學校(央廣網記者關靈子攝)
起初,,朱博士作為水源地保護項目的志愿者來到青山村,。后來,他果斷選擇留在青山自然學校,,想多做些和自然教育有關的事,。
一切都自然而然發(fā)生了。
學校建成后,,在張海江的推動下,,課程設計的工作落到了朱虹昱身上。
“我一直在城市里面長大,,二十多年都沒見過螢火蟲,,今天見到這么多螢火蟲真的很震撼?!币晃粎⑴c過學校課程的游客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感慨道,。
夜觀昆蟲是青山自然學校的特色課程。夏夜時分,,“新村民”帶著孩子們徜徉田野,,打起手電,尋找那些或五彩斑斕,、或神秘低調,、或霸道橫行的昆蟲伙伴們,一起沉浸在昆蟲的世界里,。
如今,,青山自然學校已成為青山村開展對外宣傳的窗口,每年接待參觀學習者超過1萬人次,。
青山自然學校的夜觀昆蟲課程(央廣網記者關靈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