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越秀區(qū)大塘街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為群眾提供居住證辦理相關政策咨詢服務,。(受訪者供圖)
“暫”改“居”,,一字之差,讓很多像劉建雄一樣的流動人員也能享受到住房,、社保,、醫(yī)療,、子女入學等多項公共服務。近年來,,廣東省居住證的“含金量”不斷擴充,,電子居住證、網(wǎng)上辦證服務陸續(xù)推出,,群眾跑腿少了,,獲得感多了,。
劉建雄如今在廣州一家茶葉城里做生意。妻子何小梅告訴記者:四年前,,因為有了居住證,,他們一家買了新房,大女兒也順利入讀了附近一所公立小學,。
“如今兩個女兒又面臨升學,,我們家的新目標就是拿下廣州戶口?!焙涡∶氛f,,不久前他們得到好消息:廣州啟動了2023年積分落戶申請程序,入戶指標增至1.5萬個,。
“我們一算賬,,差距不太遠了,我又報名了人才考試,,如果順利通過,,最快明年3月份就能落戶?!焙涡∶氛f,。
【新聞深一度】戶籍制度改革,不僅要讓渴望融入城市的轉移人口“留下來”,,還要通過不斷完善公共產(chǎn)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讓他們“待得住”“過得好”。從暫住證到居住證,,再到多渠道放寬落戶門檻,,超大城市廣州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接納更多轉移人口在城市立足扎根,、安居樂業(yè),,越來越多“廣漂”成為“新廣州人”。
據(jù)相關部門介紹,,未來將推動各地全面取消城區(qū)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全面放寬城區(qū)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落戶條件,完善城區(qū)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確保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shù)占主要比例,,鼓勵取消年度落戶名額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