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即將到來之際,,習近平主席如約發(fā)表新年賀詞。他在賀詞中以歷史的縱深感深情回望泱泱中華的滄桑巨變:“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傳承中一路走來,,‘中國’二字鐫刻在“何尊”底部,,更銘刻在每個華夏兒女心中?!?/p>
凝望皇皇數(shù)千年的璀璨,。泱泱中華,萬古山河,。探古追昔,,何以中國?
從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的一次次地方考察中,,我們能夠探尋到答案,。
秋到寶雞,隴山蒼蒼,,渭水泱泱,,青銅文化與西北秋色交相輝映。陜西寶雞,,古稱陳倉,,孕育了周秦文化,以“青銅器之鄉(xiāng)”聞名于世,。
2024年9月10日,,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內,習近平總書記佇立于鎮(zhèn)院之寶何尊前,,久久凝思,。
△2024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前往甘肅考察途中,來到陜西寶雞參觀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何尊銘文有“宅茲中國”一詞,,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一詞的最早文字記錄。
“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地理概念吧?”總書記問道,。
“確是指地理方位,。‘中’如旌旗,,意指中心,、中央?!畤菚庾?,城池壕溝、執(zhí)戈守護,?!敝v解員回答。
總書記感慨:“中華文明五千年,,還要進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闡釋它的內涵和精神,,宣傳好其中蘊含的偉大智慧,。”
器以藏禮,,字以弘文,。方寸之間,一覽千年,。
所謂“何以中國”,,即用考古等方式,追尋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持續(xù)發(fā)展”的歷程,。
“麥積山石窟‘東方微笑’”跨越千年,六尺巷禮讓家風代代相傳,。天津古文化街人潮熙攘……”
過去一年,,習近平總書記一次次探尋歷史,在凝望中感悟“何以中國”,。
在湖北孝感云夢縣博物館,,他逐字逐句讀出“最早家書”,,從歷史深處感受中華文明的深厚積淀。
沿安徽桐城古城內的六尺巷緩緩步行,,他于“懿德流芳”的牌坊和詩書照壁前凝望“融入到中國人的基因中”的精神與美德,。
在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他仔細察看歷經(jīng)十余王朝的雕塑,、壁畫,,凝望“歷經(jīng)滄桑留下的最寶貴的東西”。
…………
△自左向右分別為:2024年1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孝感云夢縣博物館參觀出土秦漢簡牘展,;2024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桐城六尺巷考察,;2024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