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過去認為,由于黑洞會不斷產(chǎn)生輻射并且散失到太空中,,黑洞的終極命運將是徹底蒸發(fā),、消失于無形,信息也隨之消失殆盡,。但在2016年,,霍金提出黑洞的“軟毛”可以保存黑洞熵的部分信息。所謂軟毛,,是黑洞視界面附近的光子,。它們來自黑洞蒸發(fā)過程中的輻射?;艚鸷屯聜冊诖舜涡掳l(fā)表的論文中,,對于“軟毛”如何攜帶熵信息進行了論證?!拔覀儼l(fā)現(xiàn)‘軟毛’確實能做到這一點,。”馬爾科姆?佩里說,。
“如果沒有‘軟毛’,,黑洞就會成為一個神秘莫測的球?!逼埨娬f,。雖然目前霍金的最后一篇遺作僅僅是徹底解決悖論的第一步,還需要很多后續(xù)的努力,,但是它為我們解決黑洞信息悖論問題提供了一個努力的方向,。
另類聲音有新見解世間或許本無“洞”
黑洞信息悖論問題撲朔迷離,而黑洞本身也并非獲得了所有科學家的認同,。甚至,,有少數(shù)科學家認為,世界或許從來沒有黑洞,。天體物理學家曾提出過無數(shù)關于黑洞內部究竟長什么樣的假設,,在美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喬治?凱普林看來,這些猜想可能都是“無用功”,。他認為,,那些“黑洞”或許就是一個個甜甜圈狀的暗能量星,。
2005年,喬治?凱普林在接受《自然》期刊采訪時曾表示:“黑洞不存在的概率幾乎是百分之百,?!痹谒c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勞克林此前合作研究的基礎上,他又提出了一套名為“暗能量星”的黑洞替代模型,。他認為,,一顆正在坍縮的恒星中蓄積了巨大能量,足以使恒星中的質子和中子衰變成光子氣體和其他基本粒子,,同時產(chǎn)生所謂的“真空能液滴”,。這些物質會形成“凝聚”態(tài)的時空,就像氣體在一定壓力下可以轉化為液體一樣,。這些凝聚態(tài)時空中含有的暗能量密度遠比恒星周圍的時空高得多,。這可以提供足夠大的壓力,抵擋引力的作用,,從而阻止奇點形成,。而時空中如果沒有奇點,也就不可能存在黑洞,。被大多數(shù)科學家當作黑洞的坍縮恒星其實可以被描述為時空正在發(fā)生相變的區(qū)域,。
當然,這一觀點在天體物理學界鮮有人支持,。在過去十年中,喬治?凱普林在這方面論文的引用次數(shù)僅為個位數(shù),。而相比之下,,他在粒子物理學領域最熱門的論文引用次數(shù)多達600多次。
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 特稿: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的三大看點 新華社記者 人類獲得的首張黑洞照片10日面世。這一重大科學成果由全球多國科研人員歷經(jīng)數(shù)年合作完成
2019年公眾科學日系列報道之一: 5月18日-19日,,中科院第十五屆公眾科學日如約而至,一大批中科院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園,、天文臺站、博物館,、野外臺站,、大科學裝置等向社會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