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八八,冷淡交叉”,。進入暑期,,人們都在準備著與家人、孩子外出旅游,,心情和幸福難得一起在路上,,一場悲劇卻讓輿論場蕩起了層層波瀾。
據(jù)報道,,幾名自駕行游客在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游玩時,,一女性中途下車,被身后老虎拖走,,隨行同伴救助時也被攻擊,,造成1死1傷。這樣的悲劇實在罕見,,加上事發(fā)時的視頻及傷者被咬傷的慘況,,故而立即引發(fā)大家的點擊、轉(zhuǎn)發(fā),、關注,。
然而,人們在追問慘劇是如何發(fā)生的,,相互提醒游玩中怎樣提高安全防范意識時,,也出現(xiàn)了超越安全范疇以外的聲音。比如同行人員關系說,、男女爭執(zhí)悲劇說,、游園不守規(guī)矩說、虎園管理不善說,、游客園區(qū)責任說等,,甚至由此引發(fā)了創(chuàng)作段子的小高潮,譬如“母老虎不如真老虎”“外地人帶老婆來北京看老虎”“老媽比老公更心疼自己”,。當段子比事實多,、戲謔比反思多、冷嘲熱諷比切身關懷多時,,這樣的“關注”,,實在令人心寒。
“要看一個民族是否文明,,看三件事:一看他們怎樣對待小孩,,二看他們怎樣對女人,,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閑暇時間”。利用閑暇時間帶著孩子旅游的女士出了意外,,發(fā)生了死傷悲劇,,人們的關注,難道不應首先是對遇難者表達哀傷,、為傷者祈禱,、為這個遭遇不幸的家庭給予同情嗎?但輿論場上,,猜疑的,、指責的、嘲弄的,、演繹的,,依然不乏少數(shù),甚至還有人因為游客自行下車這一細節(jié),,而用“活該”甚至“作死”這樣的詞來表達,。難怪,很多人看到諸如此類的文章和議論,,忍不住說:起碼的同情心都到哪里去了,?我們不是都無比渴望“社會是溫暖的”,為什么卻對一起悲劇當事人如此刻薄與冷漠呢,?
不管最終認定的責任在誰,,這起野生動物園里的“老虎吃人”悲劇,說到底還是概率極小的一次意外,。倒是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極端個案為什么能成為一起輿論場上的公共事件?以前也曾發(fā)生過“守在某國家前元首病房外等待死訊”,、“進入某知名女歌手的停尸間拍照”等事件,,說白了,都是一種“消費災難”的畸型心態(tài)與行為,。而現(xiàn)在,,當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了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交媒體、開始手持“全民話筒”時,,當傳播更加輕而易舉,、覆蓋面廣時,如果任由“獵奇”“消費”,,無異于是對悲劇承受者個人與家庭的再度殘忍傷害。
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媒體,,應盡到一份責任,,多一些溫暖的人性釋放,少一些冷血的無端指責,;多一些“如何杜絕悲劇”的思考,,少一些“消費悲劇”的推波助瀾。當人人可以通過社交平臺暢快發(fā)聲時,,傳播的定力,、媒體的專業(yè)、平臺的責任不應該缺位,,新媒體越是發(fā)展迅速,,也越應該恪守新聞倫理。
“凡盡善盡美的都不存在,,凡存在的皆非盡善盡美,。”已發(fā)生的悲劇令人痛心,,愿逝者安息,。或是“血的教訓”能讓更多人為之警醒,,讓規(guī)則成為常識,、把安全記在心里,這個暑期才能從暴雨,、高溫與意外中歸于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