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3日,重慶,,在涪陵森林公園的密林深處,,從2012年開始,張繼文肩背手提,,開始自費修路,。他聽力殘疾,老伴從小有眼疾,,兩個人組成了建筑隊,,修了幾百米山路。
張繼文有一輛車,,承重80公斤,,他用來搬運修路的石子水泥。這輛車他停在進山的公路邊,,再往前是他自己一步一步修出來的梯坎,,材料要靠他自己背進去。有人比劃著問他:“老人家,,你怎么把這些運進來的喲,?”他說:“我上面有個很大的車?!比思乙豢?,原來是一輛很大的手拖車。
已經(jīng)完工的第一條路,,在公園山頂上,,連接后山農(nóng)村。原本是荒草枯枝覆蓋的爛泥槽,,村子里的孩子上學(xué)會沿著這條捷徑往返,,村民翻山進城也是一條近路。張繼文看村民和孩子們出入不方便,,尤其下雨,,深淺一腳都是泥,,就動了念頭修路。
石子大多是老人在公園附近的一些工地上,,尋找完工后廢棄的,。涪陵城區(qū)里,拆遷的舊房子,,他也去撿廢磚頭,,用磚刀修整好,自己背上山,。河沙水泥,,就去商店買,然后分包好背上來,。
老伴汪藍英大多數(shù)時候承擔(dān)幫他送飯的工作,,她從小有眼疾,只能模糊看見點人影,,陡坡需要張繼文攙扶,。她聲音敞亮地說:“我是他的耳朵,他是我的眼睛,?!?/p>
76歲和74歲,兩個人的筑路隊,,幾百米山路,,工期很長,但時間很結(jié)實,,每一分鐘,,都有質(zhì)量。
汪藍英說,,一開始,,很多路人覺得張繼文是“瘋子”:一身臟兮兮的老頭,背包也破,,還給大家修路,,貌似不太正常……八卦和揣測,,他反正也聽不到,。時間長了,稱贊他的人越來越多,,他還是聽不到,,但人們的眼睛和表情,給他很大的鼓舞,,他的小宇宙鼓滿風(fēng)帆,。
這條已經(jīng)完工的路,從公園山頂上主馬路一側(cè)開始,,一直向下100多米,,向右拐一個大彎,伸向路盡頭的村子,。拐彎處中間平壩也是張繼文和老伴汪藍英鋪整出來的,。兩張石桌子,四五個小石凳,,是給負重的村民一個歇腳處,。一個小磚棚,垂下半截木板,,下雨的時候,,放學(xué)的孩子們還可以遮風(fēng)暫避。家里移栽過來的黃葛樹苗,,張繼文細心地砌好圍欄,。
這個休息區(qū)的旁邊,張繼文還修建了宣傳欄,、石碑,,宣傳欄上有他專門從報紙上剪下來的森林防火知識、故事,、新聞,,他不定期更換張貼。石碑上是他用油漆和排筆寫的護林標(biāo)語,。每一塊石碑上,,他都會認真留下自己的名字:護林志愿者張繼文。
張繼文的殘疾證,,在證件的最后一頁,,貼著一張染過色的黑白照片,他說:“嗯,,這里,,最好的人生,最好的年華……”他回頭看看汪藍英,,相視笑一笑,。這張照片,是他52年前和汪藍英的結(jié)婚照,,也是張繼文最珍愛的一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