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施一公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的工作,全職回到國內,,2009~2016年期間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15年起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至今。在他的治下,,清華生科院有了長足進步,,在結構生物學領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回國以來,,施一公的經歷并非一帆風順:2010年,,他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在《科學》雜志發(fā)表《中國的科研文化》一文,批評了中國科研文化的弊端,;2011年,,在第一次參選中科院院士時,施一公的落選引起社會上的種種議論,;2013年,,他再次申報中科院院士并于當年12月當選,。
施一公于1967年出生于河南省鄭州市,,1987年保送入清華大學生物系,1995年獲得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y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
2015年12月11日,,施一公當選為《中國新聞周刊》“影響中國”2015年度科技人物,并出席了當天的頒獎典禮,。很少公開發(fā)表談話的他在發(fā)表獲獎感言時說:“我覺得從海外回來水土不服是正?,F象,這也是融入的過程,,既是我適應國內,,也是我參與改良國內學術生態(tài)的過程?;貒?年了,,我已經完成了這樣一個過程。”
清華大學是中國頂尖的高等院校,,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2017年9月公布的2018年“世界大學排名”中,,清華大學位居第30名,是排名僅次于北京大學的中國高校,。在教育部科學技術司發(fā)布的最新《2016年高等學??萍冀y(tǒng)計資料匯編》中,清華大學的年度科技經費高達50.79億元,,排名全國第一,。
施一公從清華辭職轉而全身投入西湖大學的運作,他的這一選擇,,必然考量了自己回國十年來的經歷,,以及國內政治經濟環(huán)境的發(fā)展趨勢。有分析人士認為,,對施一公離開體制不必過度解讀,,這是人才的正常流動。對于施一公而言,,體制內也許未必是大展手腳,,施展抱負的最好平臺。另一方面,,美國的一流大學如哈佛,、耶魯與普林斯頓等都是私立大學,從中國目前新時代的改革大潮和長遠發(fā)展趨勢來看,,中國本土也應該生長出優(yōu)質,、頂尖的民辦高等教育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