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于1842年即開埠后第二年,就進行過第一次非正式填海,,首次正式填海是1852年《文咸填海計劃》興建香港政府部門及港口設施,。19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初,香港島北岸西起堅尼地城,,東至銅鑼灣,,進行了一系列填海工程。九龍半島的填海在二戰(zhàn)戰(zhàn)前大多為私人工程,,唯一例外是1930年興建啟德機場,,由香港政府進行,。二戰(zhàn)后,香港首個填海工程位于新界沙田,。上世紀80年代初,,地鐵港島線興建期間,港島東部進行了移山填海工程,。1989年,,香港政府公布《香港機場核心計劃》,當中不少計劃需要填海,。上世紀9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又在中環(huán)、灣仔,、九龍灣,、紅磡灣等地進行填海,可以說是香港填海的黃金年代,。統(tǒng)計顯示,,截至2013年3月,香港從填海獲得的土地面積超過6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容納了27%的人口及70%的商業(yè)活動。
填海工程曾引發(fā)一些環(huán)保人士的不滿,。2003年,,有人在香港終審法院推翻《灣仔填海計劃》,法官提及需“有迫切及凌駕性的當前需要”才能填海,,直接影響香港的未來規(guī)劃,,多個基礎建設項目及長遠規(guī)劃被迫暫時停止、中止或重新檢討,。2011年,,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動工,香港口岸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均需填海,,近200公頃,。它首次采用不浚挖式填海,以鋼圓筒圍起填海,,比一般方式更環(huán)保,。(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