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銳參考|你能否懂得我傷悲
今天的挹江門叢葬地,,沒有安排特別的儀式,。
與公祭儀式主會場——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jì)念館——相比,,這里顯得有些冷清。
上午8時許,,一位老人駐足挹江門叢葬地紀(jì)念碑前,,凝視許久。接著,,他脫下帽子,,深深鞠下一躬,。
他是誰?來自哪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小銳沒有忍心打擾這位老人,只是,,這個舉動已經(jīng)說明一切:
81年前的傷痛,,我們沒有忘,也不會忘,!
10時01分,,南京靜止。
車流凝固,,行人駐足,,冬風(fēng)肅殺,舉城喑啞,。
凄厲的防空警報聲率先打破沉默,,汽車、火車,、江心的輪船緊隨鳴笛,。
所有的紅燈同時亮起,,街頭市民佇立,,默哀一分鐘。
▲媒體視頻截圖
這一分鐘,,靜默與轟鳴同時席卷這座城,。
這一分鐘,只為回應(yīng)1937年那場屠殺中30萬死難同胞,。
一分鐘,,太短,短到我們無法完整復(fù)述那場暴行的罪惡,。
一分鐘,,太長,長到我們無法直視這座城市所承受的苦難,。
一分鐘,,太重,重到我們必須以白紙黑字去闡釋它的意義,。
今天,,第五個國家公祭日,《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正式實施,。
從此,,全城默哀不再只是情感概念,,而是由情感生發(fā)而成的義務(wù)。
從此,,這一分鐘,,成為鐫刻入無數(shù)南京人血液的共同基因。
默哀畢,,南京城重新流動,,紀(jì)念館里的儀式仍在繼續(xù)。
81名南京青少年誦讀和平宣言,,6名各界代表撞響和平大鐘,,3000羽和平鴿飛向天宇……
今天的南京,是黑白色的,。
全城報紙,、街頭大屏幕、紀(jì)念館門外的裝飾,、還有電視臺標(biāo),,均被黑白裝點。
根據(jù)《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國家公祭設(shè)施周邊禁止一切公共娛樂活動,,南京市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在國家公祭日當(dāng)天應(yīng)當(dāng)停止刊播一切娛樂性報道或者節(jié)目,。
江蘇衛(wèi)視的臺標(biāo),也變成了灰色,。
從2014年設(shè)立國家公祭日,,到2018年出臺《條例》。
這幾年里,,越來越多對歷史的不敬或褻瀆行為正遭遇法律與民意全面“圍堵”,。
而對“精日”的人人喊打,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的既是一個社會的敬畏心,,更是一個國家的和平觀,。
——我們對歷史罪行及試圖為罪行辯護(hù)者有多痛恨,就對和平的今天有多珍視,。
所以,,我們不能忘,不敢忘,。
不忘遇難者,,也不忘幸存者。
12月6日,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jì)念館,,幸存者照片墻的燈,,又有三盞緩緩熄滅。
過去一個多月,,三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離世,,他們是陳廣順、趙金華,、王秀英,。
更讓人不忍面對的是另一組數(shù)字:
2018年,20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先后去世,,目前登記在冊的幸存者,,則不足百人。
而今天的國家公祭儀式現(xiàn)場,,幾位身體尚且硬朗的幸存者也來了,。
此刻,讓我們以紀(jì)念之名,,以和平之名,,默念并記住他們的名字:
夏淑琴、岑洪桂,、傅兆增,、艾義英、葛道榮,、劉民生,、濮業(yè)良、陳德壽,、王長發(fā),、王義隆……
執(zhí)筆|丁揚 資捃 唐立辛
80年來,,曾經(jīng)的苦難和血淚不敢忘,,也不能忘。那沉重哭墻之上鐫刻的每一個名字,,都是我們刻骨銘心的歷史,。為了永不忘卻的紀(jì)念,2017年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
第五個國家公祭日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中國南京開始對我同胞實施長達(dá)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三十多萬人慘遭殺戮
又到一年12·13國家公祭日。山河肅穆,,草木含悲,。中華門城墻上留下的彈孔依舊清晰可見,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jì)念館里一件件實物記錄著歷史,,凄厲的防空警報響徹南京上空